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设计生活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探索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设计游戏活动营造课堂氛围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策略研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之中,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有趣丰富的活动.笔者给出以下三点策略供读者参考.
一、设计生活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认为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大讲堂,蕴含着很多知识.教师无法在生活中带给学生知识,但是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素材,从而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量一量和比一比”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从而精准测量物品,进而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其次,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正的物品带到学校,或者是直接在教室中、校园内找一个物品.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进行两两合作,分别测量同一个物品,然后在纸上记录结果.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对方的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通过看教材发现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学生通过看教材和简单的讨论得知了自己的错误,一名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在测量的时候不是以0为起点的,而是以尺子的前端为起点的,另一名学生表示没有将厘米和毫米区分清楚,还有一些学生是存在测量上的误差……为了检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成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对方的肩宽,并且随机抽查发现学生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测量的课堂活动和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和其他同学的对比中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探索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生处在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想要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探索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会和学生“卖关子”“绕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展开探索.
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将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抄写在本子上.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全班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知道,有的学生则不知道.教师这时候说:“我可知道你们所有人的爸爸、妈妈的生日!”学生纷纷表示不相信,然后教师让一名學生把抄写的身份证号码拿给自己,然后准确说出了生日.其他学生很吃惊.教师接二连三地说出了几名学生的父母的生日之后,提问学生:“老师是怎么知道的?”一名学生很细心地发现了教师每一次都会看看身份证号码,生日一定就藏在这里面.教师说:“看看我刚刚说的是哪些数字就好了.”学生很快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从第七位数开始的八个数字就是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全班学生都知道了父母的生日.紧接着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其他数字代表了什么含义?为什么这样安排数字呢?”学生表示非常好奇,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之后再来解密.学生将一些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前两位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学生不一样,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两名学生的妈妈是外省的.经过探索,学生逐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但是不够准确,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字编码的内涵.
三、设计游戏活动,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贪玩调皮的特征.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其与游戏相结合,创设游戏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例如,在教学“掷一掷”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一个骰子.很多学生非常聪明地选取了比较坚硬的纸板,并且学会提前写好数字,这样做出来的骰子既美观又大方.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一个小组的人数是5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投一次骰子.教师给出的游戏规则是将掷出来的数字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之后是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比赛最后哪一个小组算出的结果是最大的,哪一个小组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比赛开始,学生都希望投到大的数字,但是很快就有学生想到,如果最后的数字是很大的,就需要在运算减法和除法的时候数字小一些,但是运算加法和乘法的时候数字就要大一些.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规律.如果课堂时间相对宽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跳远或者掷铁饼,每一个小组按照一定的规律计算数字,哪一个小组的数字大,哪一个小组就获胜.失败的小组则要给其他同学进行才艺表演.学生为了赢得胜利,充分开动了大脑,并且小组之间非常配合,整个课堂氛围非常融洽.
四、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也充满了趣味性,教师应该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能够激发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进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长方体以及长方体的展开图形可以有哪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以习题练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随堂练习.紧接着,教师就长方体展开图来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展开图入手,设计长方体的展开图并通过折叠的方式完成长方体的制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是如何制作这一长方体的,自己设计的平面图是怎样的,增加这一动手实践学习内容的灵活性.由于不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各不相同,所以通过课题分享的形式,使得小学生能够学会分享,体会到分享学习的快乐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创造性. 五、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氛围的活动,还是一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积极性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营造实践的并且能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课题学习活动.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鸽巢问题”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并通过动手试一试的方式来探究这一内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鸽巢原理”,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原理去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鸽巢问题”的学习中,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数学题目,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最后请小组代表积极回答你们小组的问题.”小组经过探究讨论,每名学生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这样的小学应用实践课堂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促进了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六、设计“抢答”学习活动,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开展课堂习题演练的教学活动,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氛围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进而营造活泼、竞争、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教师开展“抢答”的教学活动也是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一种教学活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减、乘、除、分式、整式的混合运算”时,就可以开展“抢答”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趁热打铁”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式、整式、分式和整式混合的四则运算,这节课请同学们以抢答的方式完成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习题.同学们可以在老师展示一道题后在讲台上完成抢答的活动,如果某名同学回答错误,其他同学可以继续上讲台进行抢答.现在请同学们准备好,老师将展示第一道抢答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抢答”习题的活动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本文从六个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策略,教师可以将六者结合,然后创新教学方法,将其与自己的学生的个性充分结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增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爱上学习,深入思考,进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林武.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5):60.
[2]吕彦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與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5(10):116.
[3]岳联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C]//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2019.
[4]杨政.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9):1.
[5]陈兰兰.小学数学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情感读本,2019(2):59.
[6]赵雪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7):234.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策略研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之中,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有趣丰富的活动.笔者给出以下三点策略供读者参考.
一、设计生活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认为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大讲堂,蕴含着很多知识.教师无法在生活中带给学生知识,但是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素材,从而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量一量和比一比”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从而精准测量物品,进而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其次,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正的物品带到学校,或者是直接在教室中、校园内找一个物品.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进行两两合作,分别测量同一个物品,然后在纸上记录结果.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对方的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通过看教材发现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学生通过看教材和简单的讨论得知了自己的错误,一名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在测量的时候不是以0为起点的,而是以尺子的前端为起点的,另一名学生表示没有将厘米和毫米区分清楚,还有一些学生是存在测量上的误差……为了检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成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对方的肩宽,并且随机抽查发现学生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测量的课堂活动和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和其他同学的对比中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探索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生处在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想要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探索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会和学生“卖关子”“绕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展开探索.
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将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抄写在本子上.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全班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知道,有的学生则不知道.教师这时候说:“我可知道你们所有人的爸爸、妈妈的生日!”学生纷纷表示不相信,然后教师让一名學生把抄写的身份证号码拿给自己,然后准确说出了生日.其他学生很吃惊.教师接二连三地说出了几名学生的父母的生日之后,提问学生:“老师是怎么知道的?”一名学生很细心地发现了教师每一次都会看看身份证号码,生日一定就藏在这里面.教师说:“看看我刚刚说的是哪些数字就好了.”学生很快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从第七位数开始的八个数字就是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全班学生都知道了父母的生日.紧接着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其他数字代表了什么含义?为什么这样安排数字呢?”学生表示非常好奇,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之后再来解密.学生将一些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前两位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学生不一样,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两名学生的妈妈是外省的.经过探索,学生逐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但是不够准确,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字编码的内涵.
三、设计游戏活动,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贪玩调皮的特征.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其与游戏相结合,创设游戏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例如,在教学“掷一掷”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一个骰子.很多学生非常聪明地选取了比较坚硬的纸板,并且学会提前写好数字,这样做出来的骰子既美观又大方.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一个小组的人数是5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投一次骰子.教师给出的游戏规则是将掷出来的数字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之后是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比赛最后哪一个小组算出的结果是最大的,哪一个小组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比赛开始,学生都希望投到大的数字,但是很快就有学生想到,如果最后的数字是很大的,就需要在运算减法和除法的时候数字小一些,但是运算加法和乘法的时候数字就要大一些.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规律.如果课堂时间相对宽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跳远或者掷铁饼,每一个小组按照一定的规律计算数字,哪一个小组的数字大,哪一个小组就获胜.失败的小组则要给其他同学进行才艺表演.学生为了赢得胜利,充分开动了大脑,并且小组之间非常配合,整个课堂氛围非常融洽.
四、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也充满了趣味性,教师应该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能够激发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进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长方体以及长方体的展开图形可以有哪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以习题练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随堂练习.紧接着,教师就长方体展开图来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展开图入手,设计长方体的展开图并通过折叠的方式完成长方体的制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是如何制作这一长方体的,自己设计的平面图是怎样的,增加这一动手实践学习内容的灵活性.由于不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各不相同,所以通过课题分享的形式,使得小学生能够学会分享,体会到分享学习的快乐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创造性. 五、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氛围的活动,还是一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积极性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营造实践的并且能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课题学习活动.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鸽巢问题”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并通过动手试一试的方式来探究这一内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鸽巢原理”,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原理去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鸽巢问题”的学习中,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数学题目,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最后请小组代表积极回答你们小组的问题.”小组经过探究讨论,每名学生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这样的小学应用实践课堂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促进了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六、设计“抢答”学习活动,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开展课堂习题演练的教学活动,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氛围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进而营造活泼、竞争、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教师开展“抢答”的教学活动也是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一种教学活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减、乘、除、分式、整式的混合运算”时,就可以开展“抢答”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趁热打铁”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式、整式、分式和整式混合的四则运算,这节课请同学们以抢答的方式完成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习题.同学们可以在老师展示一道题后在讲台上完成抢答的活动,如果某名同学回答错误,其他同学可以继续上讲台进行抢答.现在请同学们准备好,老师将展示第一道抢答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抢答”习题的活动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本文从六个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策略,教师可以将六者结合,然后创新教学方法,将其与自己的学生的个性充分结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增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爱上学习,深入思考,进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林武.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5):60.
[2]吕彦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與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5(10):116.
[3]岳联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C]//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2019.
[4]杨政.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9):1.
[5]陈兰兰.小学数学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情感读本,2019(2):59.
[6]赵雪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