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50776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意义出发,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以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同小学数学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确定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主阵地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此外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来看待,研究性学习是一門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小学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首先强调研究性。即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学习不应该简单地去理解和掌握前人发现的现成知识,应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掌握知识能力同步提高。其次是开放性。让孩子放开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样化,研究的结论可以不一致,在交流和评价时标准多元化,表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求异性和批判性。再次是实践性。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在学生实践后有了一定的体验,再进行教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第四是主体性。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自定目标,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探究。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贯穿始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对研究性学习能否取得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基础性表现在对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研究的问题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运算定律、一种解题方法或思路等,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既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地理解、记忆、复制已有的知识结论,而应以问题为出发点,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形象化能力引导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对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在抽象过程中抛开较多事物的具体特性,因而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这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学的有效学习就是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所以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新课标下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策划良好的“研究”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运用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
  为了使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并注重反馈,做出及时调整,确保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教师的个人能力及素质也是影响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自身、学生等各方面的反馈,做好引导者,变通教学策略,把研究性学习掌握在可控范围内。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编著.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任常松.探究式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赵嫦莲.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以及缺点。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积极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必须与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将对
摘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摘要]: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教师们喜欢沿用老套路,原因是这样做省时省事。但这样做结果是效益差,工作老停滞不前。笔者从一次教师参赛选手选拔中得到了启示,从内容处理、教法选择、环节处理等方面用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列举三个论点,即:教学内容不贪多求全,教法选择要适宜适合,环节处理须常中求变。探索怎么常中求变,让教学管理者、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  [关键词]:常中求变适宜适合注重细节  听完了三位老师同
【摘要】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导致学生惧怕学地理,厌倦地理课。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效制造特定的课堂气氛,预设好课堂导入攸关重要。故此,笔者就抓好地理课堂导入方面作肤浅的说明。  【关键词】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导入对于一节课而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
【摘要】我们抓准时机,创造一个符合学生个性、心理、情感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引导转化为主线的有效的 “人性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营造 培养 能力    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其中或多或少地渗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体验,“一千个读者
摘要:课外阅读既有面上的积累,又有点上的把握,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就相对比较宽阔,这也为其以后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 发展思维。 本文从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词句积累阅读理解运用  我们都知道,造高楼大厦,光研究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象样的房子来。同样,在语文
【摘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教材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因此,如何充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应发挥创新教育。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教育  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尝试化学是一门以
关键字:物理教学实验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是要依靠直观的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利用物理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再现自然现象或者人为控制条件,如排除各种偶然、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模拟再现自然现象并予以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可重复进行的、简约化的探索和论证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
摘要:研究性的政治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爱因斯坦曾强调: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他强调的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题中之意。只有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关键词:研究性政治课教学  新世纪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政治学科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或通过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