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意义出发,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以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同小学数学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确定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主阵地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此外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来看待,研究性学习是一門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小学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首先强调研究性。即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学习不应该简单地去理解和掌握前人发现的现成知识,应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掌握知识能力同步提高。其次是开放性。让孩子放开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样化,研究的结论可以不一致,在交流和评价时标准多元化,表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求异性和批判性。再次是实践性。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在学生实践后有了一定的体验,再进行教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第四是主体性。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自定目标,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探究。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贯穿始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对研究性学习能否取得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基础性表现在对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研究的问题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运算定律、一种解题方法或思路等,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既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地理解、记忆、复制已有的知识结论,而应以问题为出发点,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形象化能力引导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对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在抽象过程中抛开较多事物的具体特性,因而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这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学的有效学习就是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所以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新课标下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策划良好的“研究”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运用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
为了使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并注重反馈,做出及时调整,确保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教师的个人能力及素质也是影响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自身、学生等各方面的反馈,做好引导者,变通教学策略,把研究性学习掌握在可控范围内。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编著.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任常松.探究式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赵嫦莲.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同小学数学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确定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主阵地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此外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来看待,研究性学习是一門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小学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首先强调研究性。即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学习不应该简单地去理解和掌握前人发现的现成知识,应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掌握知识能力同步提高。其次是开放性。让孩子放开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样化,研究的结论可以不一致,在交流和评价时标准多元化,表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求异性和批判性。再次是实践性。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在学生实践后有了一定的体验,再进行教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第四是主体性。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自定目标,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探究。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贯穿始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对研究性学习能否取得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基础性表现在对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研究的问题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运算定律、一种解题方法或思路等,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既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地理解、记忆、复制已有的知识结论,而应以问题为出发点,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形象化能力引导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对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在抽象过程中抛开较多事物的具体特性,因而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这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学的有效学习就是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所以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新课标下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策划良好的“研究”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运用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
为了使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并注重反馈,做出及时调整,确保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教师的个人能力及素质也是影响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自身、学生等各方面的反馈,做好引导者,变通教学策略,把研究性学习掌握在可控范围内。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编著.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任常松.探究式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赵嫦莲.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