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深度美和艺术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_break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重点)
  2.品味鲁迅杂文严谨生动的论证艺术,形象讽刺的语言艺术;(难点)
  3.尊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冷静而不失开明地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备课初期,我广泛吃进相关资料,本想博采众长,不想已有的成果似乎都在同一个逻辑层面,很不得劲。而且,思维反复在这个层面中纠缠盘绕,似乎失去了往下深挖的锐气。我所做的,只是整合、拼凑这些驳杂肤浅的东西,以自己的眼光,将课堂分割为四个步骤:
  一、导入
  前不久,一篇热辣评论在媒体、网络上引起关注:《鲁迅走了,小沈阳来了》,针对的是近年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逐步剔除鲁迅作品的现象。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鲁迅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面对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
  有必要再看看当年鲁迅先生谈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集体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为了写“拿来主义”,还写了哪些主义?请用简洁的文字或图示标示行文思路。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送来主义
  三、文本研习,理解内容
  研讨拿来主义的态度,理清比喻论证的内涵
  占有(先破后立:孱头、昏蛋、废物)
  挑选(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
  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
  四、揣摩欣赏
  1.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总结论证艺术
  先破后立,直戳真相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2.欣赏语言艺术
  (1)比较,推敲原文好在哪里?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被枪炮打破了大门(鸦片战争)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填空,推敲用词之妙。
  还有几位“大师”们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过去,叫作“_______”。……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___了。
  五、思考与写作
  你认为我们当下是要留住鲁迅,还是欢迎小沈阳?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并把你们的想法写成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一、导语较能吸引学生,但这一现象更多指涉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取舍,有偏题倾向;且小沈阳和鲁迅先生没有可比性,课堂的价值取向应该斩钉截铁:唤回鲁迅,让小沈阳走开。思考与写作的题目没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步骤明显分割为“整体感知”、“文本研习”、“揣摩欣赏”、“思考写作”四大部分,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戕害了课堂浑然一体、流转自如的生命活力,筋骨太露。并且,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三、对课文的解读,仅停留于理解的层面,缺少深度的内涵美:写法、思想两方面都没有挖掘到位。对鲁迅杂文的魅力只是浮光掠影的概念性介绍,学生体会不深刻。
  【第二稿设计】:
  导入:鲁迅与杂文
  鲁迅先生在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大部分时间和心血于杂文创作。为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他笔耕不辍,共创作了16本杂文集。
  他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杂文短小灵活的自由体式,能够让作者直接迅速地介入社会事变,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大愤怒、大憎恶、大轻蔑与大欢喜。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问题导学: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统计归类,课堂主要解决学生的三大问题,其它问题穿插解决。
  1.鲁迅为什么要谈“拿来主义”?(15位同学问)
  背景介绍
  2.本文核心写“拿来主义”,作者却花将近一半的篇幅扯其它“主义”,是否偏题了?(18位同学问)
  讨论总结:闭关主义:盲目排外——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一味媚外——祸延子孙
   送来主义:用心险恶——侵略奴役
  教师介绍:先破后立的论证艺术
  3.如何理解“拿来主义”?(12位同学问)
  研习比喻论证的内涵
  三、揣摩鉴赏:论证艺术及语言艺术
  同第一稿
  四、思考与写作:
  (一)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任选一种现象进行点评。
  1.引进的日本动漫并非都是精品;
  2.不少外国品牌选用中国名字,而中国制造却偏偏喜好挂上洋名。
  (二)“拿来主义”今天已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普适性,请任选一两例(正反面皆可),思考评价,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一、问题从学生中来,效果确实不同凡响。
  一方面,让我对授课充满自信。刚开始,我一直顾虑:学生手头有不少参考资料,在他们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还能教给他们什么?但从他们提交的问题中,我发现学生并未真正读懂文章。
  另一方面,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统计完这些问题后,我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教学重点、难点立刻了然于胸。课堂教学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不必回避缓慢沉静。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一个问题抛下后,我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便组织讨论,学生缺少了深度思考、琢磨的时间,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浮躁肤浅。
  放下匆忙的脚步,放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体味,在那空无一有中荡漾着无限生机。
  三、教学内容不可轻信盲从。
  我沿用了不少参考资料的现成说法“送来主义”,但仔细推敲,其未必站得住脚,最起码和前面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不在同一逻辑层面:前两个“主义”的施行者是“我国”,而“送来主义”的发出者却是帝国列强。
  四、没有教师的深度解读之美,便没有课堂的精彩透辟。
  一节课仅仅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学视点偏低,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审美体验没有提升超拔。教师高人一筹、独到深刻的解读,才是课堂的灵魂,才能充分彰显师者的主导地位。可惜,这节课我没有能够有效地展现这篇杂文的魅力。
  
  【第三稿设计】
  笔者着力从三方面提升:
  一、推敲润色台词。
  课前我在心底一遍遍默默地演说,过滤语言,力求做到言简意赅、连贯流转、自然得体。
  二、“送来主义”毋宁改为“惧来主义”
  鲁迅先生在谈到“送去主义”的危害后,顺势戳破了国民党政府“送来”的谎言。“送来”的实质是“抛给”,是经济、文化的侵略,是血与火的奴役、蹂躏和践踏,是要使中国永远陷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鲁迅深刻地挖掘并展示了国门洞开之后,国人对于洋货的极度恐惧心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种极端心理,毋宁称之为“惧来主义”,其必然导致封闭落后。
  三、在解决学生的三大问题时,隆重阐释鲁迅杂文的高妙之处。
  高妙之一:闭关亡国,送去卖国、惧来误国,这些“主义”都行不通。鲁迅先生在确立新论点“拿来主义”之前,纵横古今,把此前所有错误的做法和想法都深刻地剖析了一遍,无情地鞭挞了一回,让错误无处遁形。鲁迅的广博深刻、犀利冷峻由此可见一斑。
  高妙之二:鲁迅先生聪明地首创“大宅子”这个比喻,大宅子的博大沧桑暗合了文化遗产的丰富、古老。大宅子里的东西很多,可以住人、可以存物,但鲁迅先生只写了其中的四样东西,便高度概括了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型,其笔力的凝练、精致妙不可言。
  高妙之三:语言的形象生动的讽刺,以第一自然段为例。
  高妙之四:思想锐利深刻,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我的收获:
  这是一节平稳高效的课,这堂课不仅游刃有余地解决了课文所有知识难点,而且深度发掘了鲁迅杂文的魅力,燃起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欲望。辛苦的付出之后,我得到了一些收获,总结如下:
  一、欲求高效,必得教学内容精当。通过问题调查,我掌握了学生的已知、未知和需知,课堂着力聚焦学生的三大问题,重点突出,收放自如。
  二、教学艺术与写作艺术是相通的。一堂紧凑精致的课,当求语言干净、环环相扣、自然流转。
  三、教学活动尽量多样化。一堂课采取哪些教学活动,是值得深思的。比如,读书有老师范读、有学生个别朗读、齐读、默读;解决问题有四人小组讨论、有同座交流、有独立思考;理解鉴赏有解读关键词、有填写表格、有比较推敲等等。每种方法的使用,都是斟酌比较教学效果而定下的,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四、学生的主导地位与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教学基本内容植根于学生的需求,教学内涵提升源于教师的眼光见识。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之美、擦亮思想之光,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五、对于名利的零期待。课堂上,教师运筹帷幄的从容、游刃有余的雍容、气定神闲的风韵,源自艺术化的悠然——心无旁骛,只为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中学语文组]
其他文献
春天、阳光、大海、桃花——这是诗人海子送给我们的温暖的礼物。这些美好同各富隐喻的意象和景致在海子的淡淡叙写中匆匆到来却又匆匆作别。海子的著名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冷静与决绝、温柔而残酷。  海子一直有着极高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想。他追求所谓的“大诗”,从而“走出狭隘的抒情诗人队伍”因而他并不重视抒情诗。但他的这首抒情短诗却迅速赢得主流和正统的认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入选了中学课
2008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不仅是语言运用考点中考查面最广的一种试题,而且也是常规题型中最富创新特质的一种试题。综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7道成语试题,呈现出如下四大看点:    一、语料——十大热点备受关注    2008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的语料非常新颖,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如下十大热点备受关注:  1.北京奥运。如:“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
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是塑造学生并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优质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不断丰富、科学,它的价值要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材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目的、程式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就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的重组、使用教材。  教材的范围很广,为了便于
时下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鲁迅;而且,真正懂得并能讲好鲁迅的教师非常有限,师生中普遍存在难教、难学的困境。相当多的人对中学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不满意。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1980一1999年,人教版教科书中
胡根林博士新著《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期待已久,快读淋漓;掩卷之时,心中一片豁然。  再次回眸题记,蓦然想起几年前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2008年一个高考的前夜,一个高三学生来图书馆与我聊天。交流中,他问了我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其中一个是:“我读了十二年语文,一直有个问题不甚明白,想请教您:语文这门学科到底教什么、学什么?”记得我当时用了一个比喻来阐明我的看法:“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为学生播
《外国小说欣赏》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的选文原则中说道:“因这是一门语文课程,所选文本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供学生写作方面借鉴。”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可着眼于如何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简约介绍创作方法及流派史的轮廓,也可以立足于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等教学目标。   外国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结晶。《外国小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
个性化研读《论语选读》,对学生的思想境界、个人品质都是一次很好的检验,教师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见仁见智的研读有意无意地表露出个人的素养问题。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这对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学习者具有完善自身的自觉意识,会通过学习,对人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一、个性化研读提高作为学生角色的古典文化素养
【评议文章】  谭海生《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刘锡庆《与谭君论文书》,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蔡伟《朴实与华丽:一对并不矛盾的概念》,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孙绍振《也说“华丽”与“朴实”》, 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李镇西《内容第一,技巧第二》,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6期。  郑晓龙《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就有。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曾经这样解释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