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这几本书去培田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nanyan_sx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


  作者:撰文/吴国平 摄影/曲利明 沈文生


  出版: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培田摄影散文书,书内共有209幅培田彩色图片,用图像记录了村落的山水和纯朴民风。该书摄影师曲利明是原福建画报社副社长,1982年开始专职摄影工作,长期走近福建各大古村落拍摄大量古民居、乡土生活场景,而培田的古建筑与传统民俗也深深吸引他。曲利明认为,任何创作者都需要有独立思想,对时代具有记录的义务,这是一种文化的担当。得益于培田吴美熙等“老人”的第一手笔录素材和调查数据,他与作家吴国平一起多次往返培田,他们的共同创作终使得培田村最终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而该书也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培田写真,可供当下参考。

《培田》


  作者:撰文/郑振满 张侃 摄影/李玉祥 张侃 刘永华
  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了解培田,除了亲身造访培田,不妨也可以借助阅读增强现场的历史感。本书作者郑振满是多年从事闽台民间历史文献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他曾多次带领学生从厦门前往培田进行田野调查,对培田的民间文献及其民俗的掌握无出其右。书中的一大特点是在文献方面,善于利用培田现存三种不同版本的族谱,追根溯源梳理出培田的历史沿革;而考察建筑碑铭、探访耆旧、观看仪式等记录,则从文物与民俗等方面,全面介绍培田的宗族、宗教、人文、经济,有着详实的资料支撑,加上文字平实,该书可谓是研究培田的入门读物。

《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


  作者:撰文/摄影 李秋香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现有关于培田的各类图书中,本书以学术干货与乡土文化保护的情怀见长。作者李秋香,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她以培田传统建筑作为切入点,全面、细致地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有民居、宗祠、书院、庙宇、牌坊、桥梁等类别,通过测绘制作古建模型图,直观展示培田建筑的空间布局。运用田野调查的社会学科方法,搜集大量一手的乡土文化资料,结合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针对村落整体布局,如山川、田园、水系等,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呈现培田的历史沿革。如果想要系统了解培田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习俗,这本可以是入门书籍。

《培田:辉煌的客家庄园》


  作者:陈日源 主编


  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在各类报道中培田常都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为了如实地呈现这一美誉,本书的编者通过全方位的资料整理,从培田人物、培田民俗、培田民艺、培田建筑、培田教育与商贸等方面一一勾勒出这座客家庄园的整体与细节。书中,编者着重针对培田古建,逐一细数其建筑的建造背景与功能型制,并且整理出一条漫步培田古建的线路,供人按图索骥;全书也花了大篇幅刊登培田丰富的诗词与散文,既有古建楹联碑刻,又有吴姓读书人的古训词章,以凸显耕读传家在传统聚落文化中的重要性,编者甚至不厌其烦地对所选诗词做了注解。
其他文献
培田族人,耕读传家,但并不排斥经商,士农工商互不偏颇,经商成功的族人将资金回流村落,主要用作建造大屋、购置田地和教育。现今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当年辉煌与精致生活的,就是静默在村落中的一栋栋古民居。古时建造房屋,花费时间精力远远大过于今日,他们聘请工匠入住村落,有时一盖就是数年,甚至历经几代人。这样的民居是为了传世而建,建筑精细处寄托的美好期望比比皆是。民居格局中,一是厅堂天井,二是花厅,三是宇坪,这
期刊
十番,也叫“十班”,因为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而得名,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乐队,在闽西连城一带十分流行。在培田一些娶亲拜寿乔迁等喜庆的场面经常能见到十番乐队的身影,传统的民俗节庆如游大龙、游花灯、走古事等,大多用十番队奏乐,曲风悠扬、饱满,民间气息浓厚,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到培田的第二天,正巧碰上了妈祖诞辰,这在客家是十分隆重的节日。一大早,“晨刻鼓乐”便洋洋洒洒地奏起来了,踏着十番乐的
期刊
“当年培田小学的课本是正楷写的,我就模仿课本练字。”  我们登门拜访时,吴琅熙正在和棋友对弈,话虽不多但谈吐间总有一种清雅的气质。当我们央求一幅墨宝,老先生生谦让再三后,认真为我们写下诗文,提笔落款,并盖上他的印章。  吴琅熙并不居住在古民居内,砖瓦结构的房屋保留了古民居的厅堂、天井结构,有一口小井,井沿圆润古拙。家门经常敞开着,临近门口的一张四方矮桌,是他和棋友对弈的战场,也是闲来看书、写字的小
期刊
培田的精致,不仅在建筑细节上,也在乡民的书画中。民国后近百年,培田家族式微,村落一多半是“富农”身份,子女无法接受良好教育,但在民间,对诗书的向往却没有停止。  右1是培田农民书画家吴烈作品。右2是吴晓霞的工笔画。  历史上,培田拥有美丽的林泉田园,居所华丽精致,庭院兰桂清雅,拥有两栋藏书楼,藏书万卷,且设有习武场、跑马场,南山书院闻名远近,书院私塾名师辈出,村落设有诗友会、孔圣会、朱子社等文艺组
期刊
培田人的时间,分为三种体系,一是游客时间,二是节气物候,三是礼仪节俗。周末和节假日的热闹过后,培田人便关门歇业,操持家务农田,遇上农忙,关门放牛插秧也是可能。现实下的培田,并没有活在族谱和媒体的纸面上,它可能失却了过往的历史高点,但一日三餐的培田乡野日常,依旧能让我们看见传统村落的四季生活之美。  与城市周而复始的一个个7天不同,乡村的时间节点与自然物候和宗族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疲惫地迎接周一,雀
期刊
初到培田,坐在山下开阔的马路旁,远景是落日晚霞,群山垒叠,轻云淡雾缭绕着的小村,小河流水如玉带缠腰,近景是余晖下农人在田里忙碌的景象,每一锄头下去,都透出响亮和生气,让人不自觉想与自然亲近。  返乡青年吴载科和江思林是农家第二代,他们辞去都市的工作,重返农村,回归乡野。培田的各种公共事务中常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参与春耕节、带游学团、在敦朴堂做手艺……载科一家和载腾、思林在田里,以及他们种植的有
期刊
从2012年起,培田每年都会在清明期间举办『培田春耕节』。希望通过这种创意+传统的包装形式,唤起人们对于土地、对于农村的重视。这场由民间自主发起,政府又慢慢参与其中的春耕节实验,今年已经正式迈入了第五年。    到达培田是第五届春耕节开幕式的前一天,在朋口火车站意外地搭了培田村民的顺风车,“来看春耕节的吧?这几天一定可热闹了。”同车的大姐笑着问我们,她带着儿子专程从连城赶回家,不仅是因为清明节要回
期刊
工艺过程  倒入茶油加热;加入磨好的当地小黄姜粉翻炒;倒入米酒,和姜粉调匀;倒入红糖,持续搅拌,温火,时长约一两个小时;观察姜糖浓度;出锅后过滤残渣,放凉,包装。  姜糖是培田每家每户都会做的手艺,程序大体相同,滋味各有特色,是当地女性坐月子必备的良方。吴晓霞的古法姜糖品种丰富,除原味外,还在姜糖中加入当归、熟地、川穹、白芍等中药,用芝麻、花生调味,卖相出色。晓霞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除去做姜糖、发
期刊
2012第一届  在社区大学的牵头之下开展的首届培田春耕节,是“爱故乡计划”的一部分。设置了牵牛比赛、插秧、春耕节晚会等活动,也第一次实现了“春耕祭祖”的形式。2013第二届  从2013年开始,明确了春耕节的目的与宗旨,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恢复和创新春耕庆典传统,活跃村庄公共文化,增进村民乡土认同,重拾人类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同时举办了培田乡土影像展,希望通过影像记忆唤起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感。
期刊
嘉宾  黄声远  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田中央建筑学校主持人。台湾东海大学建筑学士,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硕士,曾于Eric Owen Moss Architects担任Project Associate, 回台湾前任教于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李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