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15日-17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中文系协办,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丽娃河畔,讨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状况和文学命运。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和学术对话,解决不断发展的文学实际提出的新问题,阐释新的文学现象,是文学研究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2007年10月20日-21日,“全球话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沦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联谊会、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博士后联谊会联合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本次论坛以活跃在近年来文学研究前沿的博士后学者为主体,适当
深圳大学是深圳这座特大型城市惟一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高校。建校之初文艺学学科就受到学校的重视与扶持。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4年获批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扶持学科,2006年再次获批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6年特设立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庄锡华教授任中心主任,著名学者胡经之先生任名誉主任。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西北师范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其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以来,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黎锦熙、赵荫棠、杨伯峻、彭铎、刘国钧、张舜徽、张文熊、吴福熙;罗根泽、郭晋稀、李嘉言、王汝弼、郑丈、匡扶、李鼎丈;陈涌、洪毅然:丁易、孙克恒、支克坚、季成家;徐褐夫、尤炳圻、叶萌等先生在各自不同的学术领域,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期刊
理想精神是文学本质层面的一种崇高感、正义感和悲壮感,如果把它强调到“唯我独尊”或视文学为手中玩物的境地,不仅会出现创作的单一化,还会患上“零度写作”的“贫血症”。理想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应该是多样化的。高举和谐思维的旗帜,“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沟通结合”是和谐引领文学,以文学促进和谐的必然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了“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库”,《张炯文集》便是其中一种。该书收论文47篇。论文发表时间自1978年至2003年,贯穿整个新时期;内容包括文学评论、文学史论和文学理论三部分,“文学评论”着眼于新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文学理论”着眼于新时期重大的热点理论问题,“文学史论”则着眼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与现象。这些研究成果,
最近,周宪先生出版了一本大书《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说了许多的道理。有很多问题,我们过去主要从一面看,其实它同时就包含着另一面。例如,当鲍姆加登提出要建立“美学”,说明“感性”有着自身所独有的“完善”,就开启了审美与生活分离的趋势。当夏夫茨伯里提出“无利害”的概念时,他的对立面是霍布斯式的功利主义,
2007年11月7日,“《文学评论》创刊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文学研究所召开,文学研究所的领导、《文学评论》的老一辈编委与编辑、《文学评论》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文学评论》的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适逢《文学评论》五十华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堂,纷纷表达了对《文学评论》的深厚感情,回顾并总结了《文学评论》的办刊道路,对当前和以后刊物的发展和走向认真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王先霈先生新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被誉为“中国艺术心理学的创新之作”,下面则将主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之现代研究”这样的语境中来对该书作些简单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