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对于历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方法时,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有三种。
第一种是喜欢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在这类学生中,有两个特点:一是男生多于女生;二是初一、初二感兴趣的人较多,初三明显减少。
第二种心态是排斥历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的问题,也有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准问题,更多的是各级考试中的设置与否的问题。
第三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
二、中学生学习历史心态的成因分析
学生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历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仅有非常强的故事性,更能从历史的兴衰中悟出无穷的哲理来。
(二)教师教学魅力的影响,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有的让人如饮甘霖,有的则味同嚼蜡。
(三)应付考试的需要,这个时候谁也不能轻视历史。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还是有压力的。
(四)影视作品等社会教育的影响,尽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广受抨击,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低估。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明显的功利主义影响。历史是副科,从学生到家长进而到学校领导大都是这么认为的,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学好语数外,各类考试都不怕。
(二)教材本身的空洞性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我们的教材已有很大的改变,亲和力增强,但跟国外好的教材比,还需在主导思想上作调整。课程设置从教学时间上看,国家课程并没有歧视历史教学,但到了各级学校具体操作时,歧视性暴露无余。
(三)历史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能力低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继续学习,一些新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取代旧的模式。这些问题,也成为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原因。
三、历史教学如何吸引学生
(一)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人的个性能得到更为积极的发展,并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一研究要求历史教育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众多未定论的或已定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并以赏识的态度保护,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学生对不同历史对象的认知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中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点也会带来积极影响。第一,各国历史的大轮廓和各个时代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社会、人和事物的方法,了解人性的多样化和个人性格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能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坚持课程改革和深化考试改革,真正体现教育的创新精神。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课程的设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好不同的课程,找到师生都喜欢的教材。
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是试卷的命题要有科学性、综合性,贴近现实生活。二是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考查学生方式多样化,笔试、口试、网络测试等。也要加强在活动课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三)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要么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么就是机械重复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研讨。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形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不再起作用。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最后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
一、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有三种。
第一种是喜欢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在这类学生中,有两个特点:一是男生多于女生;二是初一、初二感兴趣的人较多,初三明显减少。
第二种心态是排斥历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的问题,也有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准问题,更多的是各级考试中的设置与否的问题。
第三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
二、中学生学习历史心态的成因分析
学生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历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仅有非常强的故事性,更能从历史的兴衰中悟出无穷的哲理来。
(二)教师教学魅力的影响,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有的让人如饮甘霖,有的则味同嚼蜡。
(三)应付考试的需要,这个时候谁也不能轻视历史。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还是有压力的。
(四)影视作品等社会教育的影响,尽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广受抨击,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低估。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明显的功利主义影响。历史是副科,从学生到家长进而到学校领导大都是这么认为的,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学好语数外,各类考试都不怕。
(二)教材本身的空洞性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我们的教材已有很大的改变,亲和力增强,但跟国外好的教材比,还需在主导思想上作调整。课程设置从教学时间上看,国家课程并没有歧视历史教学,但到了各级学校具体操作时,歧视性暴露无余。
(三)历史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能力低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继续学习,一些新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取代旧的模式。这些问题,也成为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原因。
三、历史教学如何吸引学生
(一)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人的个性能得到更为积极的发展,并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一研究要求历史教育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众多未定论的或已定论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并以赏识的态度保护,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学生对不同历史对象的认知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中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点也会带来积极影响。第一,各国历史的大轮廓和各个时代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社会、人和事物的方法,了解人性的多样化和个人性格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能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坚持课程改革和深化考试改革,真正体现教育的创新精神。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课程的设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好不同的课程,找到师生都喜欢的教材。
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是试卷的命题要有科学性、综合性,贴近现实生活。二是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考查学生方式多样化,笔试、口试、网络测试等。也要加强在活动课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三)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要么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么就是机械重复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研讨。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形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不再起作用。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最后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