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滔:不妥协,不退让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6岁的许滔坐在东直门附近的小饭馆里,四围都是喧闹嘈杂的市井人声。在那些讨论家长里短的声音里,只有他一直坚持着,“我不愿意谈那些形而下的问题,我就愿意跟人聊精神层面的东西。”
  三个小时里,他发表了诸多对于当代艺术、当代社会的看法,因为激动,因为有太多话要说,他偶尔会有轻微的结巴。说话的时候,他的眉头一直深锁,这个表情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令人揣想,日常生活中的许滔是否也习惯于如此皱着眉头。当他说起“心灵”、“灵魂”,隔壁桌子不时投来不明所以的眼光,许滔没有看到。他始终沉浸在他的激愤里。
  他有一个看似响亮却禁不起思量的名头:先锋漫画家。在最初的寒暄过后,什么是“先锋漫画”这一问题自然浮现上了水面。事实上,这一名词至今在国际上仍无清晰定义,一般指介于传统漫画与前卫艺术之间的边缘艺术形式,或为受当代先锋艺术催化而生的一种新的漫画流派,强调在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上的探索功能、对传统漫画具有“颠覆性”。
  漫画发展到今天,已嬗变成了三种形态,即讽刺幽默的传统漫画、叙事的多幅或连环卡通漫画、探索性的先锋漫画。前两者的界定已经深入人心,先锋漫画的界定标准则好像笑话:如果一幅作品初看像讽刺漫画,但却不同于传统的漫画;再看又像构图精美的美术作品,却又不是美术作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初步算做是先锋漫画了。这自然有揶揄的成分,但也说明了国内先锋漫画的尴尬现状:徘徊于漫画和当代艺术之间,两头都沾边,却两头都靠不上。
  在国内,关于漫画的奖项少之又少,除了中国漫画奖、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年度奖、中国新闻漫画奖三个权威奖项外,别无其他。而这其中关于先锋漫画的评奖又少之又少。因此,在国内,先锋漫画很少能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先锋漫画家们的身份也颇为游移:他们总是在漫画创作之外,从事着其他可能跟漫画完全不沾边的工作。
  如今许滔在《经济日报》社任美术编辑,不用坐班,因此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以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他看书,画画,思考,偶尔去看看同代的其他艺术家在做些什么,以便“心里有个底”。他仍在探寻,却找不到方向。那种如同黑暗中看见一线光的感觉当然是幸福的,只是他有太久的时间,是独自一人置身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
  
   艺术应服从心灵
  
  许滔的画初看颇具西方抽象画作的风韵,内里却充满了东方传统的意象:清宫衣饰、三寸金莲、盛放的莲花,一个巨大的头颅拖着细小的身体,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招摇着手掌,指甲长而尖锐。他的颜色总是鲜艳的,大红、大绿、大紫、大蓝,情绪在梦境与现实、肉体与灵魂之间穿梭来往,变阴郁为凄厉,直至摄人心魄。
  这可能跟他自小的经历有关。那时许滔不过三四岁,父母都不在身边,他浑身长湿疹,既难看又痒痒,老师不喜欢他,小朋友们也躲着他。这段经历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他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改变了我的性格,我觉得自己跟外界格格不入。”许滔说。
  成年之后,许滔轻易地发现了自己的自闭。相对于势力强大的他人,许滔更强调自己的内心。1987年,他从中央美院装潢专业毕业,做了不少设计,却发现这个职业并不适合自己。“做一个东西,往往事与愿违,设计得再好,也总跟别人的要求有偏差,总是要一遍一遍地修改,我很难忍受这种工作,哪怕稿费很高,我也不愿意这么活。”
  对漫画也是如此。“漫画以前是我的工作,但我不能满足于漫画单纯为报纸、杂志服务。后来偶然看到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大奖赛的作品,那些作品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它们告诉我漫画原来还可以这么画。它不会像我们国内的漫画那样,只有比喻和借喻,只反映表面的东西,而是寻找哲学里的悖论,我觉得很有意思。漫画其实还可以反映很多心灵的东西,心灵的异样、矛盾、黑白颠倒、看似正常实际不正常……种种状态都可以体现出来。”
  从那之后,许滔连续参加了将近10届的国际先锋漫画比赛,获得了诸多荣誉。“那时候很兴奋,获奖之后,拿到画册,一定要先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才敢翻开,还经常打长途电话跟朋友们分享心得,谈新的构思,寻找突破点。”
  在艺术之外的生活中,许滔是一个有些自闭的人,但这并没有给他造成困扰,甚至他觉得这成了一个优势:“自闭,跟外界沟通少,也就不用去阿谀奉承,自己踏踏实实做好事。而且与别人缺乏释放的自闭不同,我有释放点,思考,看书,画画,都让我能够释放自己。”许滔看重的,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绘画本身。
  后来许滔的先锋漫画在国际比赛中得了几个大奖,渐渐地他觉得不过瘾了,再看那些画册也没有那么庄重了。“以前我是仰视他们,后来变成平视,再后来几乎是俯视,它已经无法再刺激我。慢慢我就觉得漫画不应该只为这些大赛服务,而应该服从于心灵。把握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个尤为重要。”
  是以许滔的画在那些艳丽到诡异的色彩背后,都反映着他难以详述的直觉。“画的好与坏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在刺激我,我要去表达这个东西。打个比方,每个人对鲜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鲜花本身并不美,美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我渴望让这种美好的东西作为一种阴冷的象征出现,我个体过瘾,我个体释放,别人舒服不舒服我觉得不重要。可能有人觉得我的画压抑、阴郁,但我一直在寻找这种有关死亡和妖艳的东西,也许在漫画界还从没有人这么表达。”
  


  “小时候特别恐惧黑夜,觉得很压抑,但压抑里面又有一种特别诡异的灿烂。我现在的画一直贯穿着阴郁和黑暗,我只想把这种情绪推向前,能走到什么份上就走到什么份上。我不可能去画灿烂光明的东西,因为只有阴郁和黑暗才是我内心的感受,我不可能背叛自己的感受。”
   2002年,一些在国际上获过奖的先锋漫画家联合起来,成立了中国先锋漫画家沙龙,许滔任主席。“我当时提出,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漫画功能性太强,很难独立于报纸、杂志等载体而存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构思,还应该寻求突破,需要能挂在展览厅里的漫画语言。”而到了今天,许滔说,先锋漫画沙龙已经差不多形同虚设。
  在这种情况下,许滔的关注点就落到了当代艺术上。其实他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早就开始,那大概是1992年,许滔看到了方力钧的作品,深为震撼。自那时起,他对当代艺术与当代社会的思索,就从未停止。
  
   对抗磁铁的铁砂
  
  荣格曾说过,同一个时代中会有心理学意义上处于不同时代的人,比如现代社会中也会有古代迦太基人类型的人。许滔虽然走在21世纪的中国北京,骨子里却仿佛仍然沉浸在那个激情飞扬的年月,挺立在汹涌的商业大潮之外——孤单,痛苦,吃力,却不屈不挠。
  他无法抑制自己对某些事的激愤之情。托尔斯泰的宏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幽深,卡夫卡的洞察,何以在今天的中国,都缺乏回响的声音?许滔触目所见的,只有浮躁:成名的艺术家不断复制着自己,钱越来越多,脑子越来越空;控制社会大量资源的导演们只想着票房,而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那么多人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全无思考。“一个人好歹要想点东西吧?他们怎么能什么都不想呢?”他实在不理解。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粒铁砂,执拗地对抗着社会主流这一巨大磁铁带来的引力。他试图跟社会的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稍一松懈,就会被磁铁吸过去。他渴望与人交流,抒发自己关于精神这一层面的看法,以此梳理自己的想法,坚定自己的信念,使自己还有继续对抗的力量。他觉得,能喝着啤酒,跟朋友聊聊精神,接受一些尖锐的问题,刺激自己产生新的思考,是最快乐的事儿。
  但实际上,这种快乐不多,因为他很难找到好的谈话对手。“大部分人自觉不自觉地被磁铁吸引,而且他们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许滔说。很少有人愿意跟许滔聊“精神”,在他们看来,这实在是个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话题。他们可能更愿意关注怎么样才能更快、更多地赚钱,许滔这种对精神的苦求使他们误解,有人评价许滔:他不喜欢钱。
  “我怎么可能不喜欢钱。谁不喜欢?我只是觉得,在面对精神追求的时候,钱可以退位。”
  “我不认同‘千万别把艺术跟商业对立’,艺术肯定会跟商业对立。只有不妥协不退让才是先锋,否则就是大众文化。先锋不是一种常态,也许有的人先锋的时间很短,但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这种先锋性是文化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多元化的需要。而当代社会不能说宽容度是否高,而是连这种宽容的认识都没有。我跟姜文聊天,他说电影需要票房,我说如果这样就没什么好谈的了,30年代的电影非常有震撼力,但是当时票房并不高。我们现在所有的判断都有偏颇,我们对好与坏都不能真正认知。因为我们的指向是彼岸,而非此岸,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发言权。只有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时候,才是最可贵的。但世俗大众往往看不到这些,只看到成果、鲜花和掌声。这个时代太浮躁。”
  但是,“只有痛苦中才能思索追问迸发艺术的火花。我不相信一个花天酒地的人会做出什么艺术。只要你追求精神,你就不能去考虑物质,因为追求精神必然要给你带来一种穷困潦倒的生活。有些人可能运气好,得到掌声和鲜花,但也不过而已。你一定要穷困潦倒地活着,坚持这个信念才能追求精神。”
  “当代艺术到今天,内里是很空洞的,总是拼谁的尺寸更大,谁的冲击力更强,但视觉冲击力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艺术观念,光比较‘大’和‘冲击’,其实是一个人对艺术的感知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未来艺术的发展应该转向人的心灵最痛楚的东西,应该是对人类悲观的感知,而不是对当下的评判、感知或者对峙。”许滔说。
  


  “这个社会永远是大众的,永远是形而下的。”许滔自甘居于社会潮流之外,对我们庸俗而浮躁的日常生活保持批判的态度。“如果一个人的表达来自心灵,来自灵魂,他坚持这个东西,他就具备这种先锋性。大众认可的东西我不以为是先锋——怎么可能,那其实是潮流。”这种态度,注定他的孤独。
   ——你会觉得痛苦吗?
   ——不是“会觉得”痛苦,而是无时无刻不在的痛苦,不可能是快乐的。当你找到点什么东西的时候,那一刹那非常兴奋,但这兴奋转瞬即逝。绝大多数时候,人总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不定,人总在麻痹自己,不可回避。幸福短暂,痛苦永恒。如果一个人总是很高兴,那他必定是浅薄的。人永远在迷茫之中,寻找自我。
  
  这是先锋漫画家许滔,他有一个18岁的儿子,言谈间却不似一个46岁的父亲。他不关注社会现实,顶多上网看看新闻标题。因为他觉得,今天发生的事跟之前发生的事是一样的,就好像蚂蚁打架,其实站在高处看,并没有是与非。只有“精神”,永远在这些纷扰之上。
  喝完了四瓶啤酒,许滔说,咱们走吧!于是我们起身,穿过忙乱的服务员,走出这一片烟火气,走进东直门汹涌的人群。孤单而痛苦的先锋漫画家许滔,与他所愤怒的对象一样,没入漫漫红尘。不知他是否仍旧会觉察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就好像用多年的时光给“先锋”这一词汇提供了另一种注脚。
其他文献
募集资金54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400所,300多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获得资助……这就是“希望工程”20年来向全社会交出的优异答卷。  1989-2009,20年弹指一挥间,20年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那时关于命运,关于教育与文化、关于爱心与道德、关于理想与创新,关于未来与希望的故事。曾经的失学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反哺社会;无数的捐赠人在奉献爱心的同
期刊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陈龙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书法。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铺纸研墨。无论是临摹碑帖,还是信手创作,也无论是书写古辞章,还是陶醉于自己诗作,他都乐在其中。  虽然不是职业书家,但对陈龙发来说,这门结合了“文学的意蕴、哲学的玄奥”的东方艺术,已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缘结瀚墨      “我是一个内心比较静的人,正是这样的性格,让我爱上书法,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陈龙发这样解释
期刊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市场的表现令许多人大感意外:在下游需求尚未企稳的状况下,综合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自低位反弹超过了20%。同时,在宏观经济尚未走出衰退的情况下,以A股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市场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其幅度不亚于一轮牛市。统计显示,截至7月3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四国股票市场自最低点上涨分别超过100%、90%、80%和70%。  诚然,大多数的教科书都
期刊
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围,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曾指出,“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
期刊
东阳,浙中小城,号称“歌山画水”之地,却是人多地少,物产贫瘠。但东阳自古有浓郁的学风和匠人之艺,素有“教授之乡”和“百工之乡”的美誉。东阳人勤俭克己、务实变通、意志坚强、敢做敢为。在这片名头远不如毗邻的义乌响亮的土地上,却产生了多位福布斯富豪。拥有“广厦系”企业集团的楼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蝶变      楼明作为楼忠福的长子,“广厦”这两字流淌在他血液中,浸透到他骨髓里。高中毕业,当所有人
期刊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曾主办过一场关于波兰女画家塔玛拉·德·琳佩迪嘉(Tamara de Lempicka)的油画展览,这些绘画作品是反映1920年代巴黎、米兰和纽约上流社会人物的肖像画作,它们是那个时代上流阶层的写照,而琳佩迪嘉的成功正在于此。画中穿着奢华的肖像人物宛如雕塑,但是他们的躯体与服装却呈现出一种活泼,既别致潇洒又魅力迷人,画中的人物既时髦又造作,画面既浮华又沉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琳佩迪嘉
期刊
抗疫发展两不误 文旅扶贫新探索  大仲马语“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决心;而决心要下得迅速、干脆、果断,又必须具有成功的信心。”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犹如“冲锋号”,让逐渐走出疫情困境的“文旅人”对今年的扶貧工作信心百倍。  案例一  3月8日正逢周日,四川泸州清溪谷花田酒地景区百花绽放,吸引着游客入园赏春。清溪谷
期刊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我们又感到希望渺茫。”  用这句话来形容高校毕业生再合适不过了。新一届的大学生刚刚走进校园,2009级的高校毕业生已毕业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里,工作既成为了毕业生们奔向未来的希望所在,也成为了勒紧他们命运的一道枷锁。希望与失望并存,喜悦与迷茫并织,构成了他们精彩而又不乏曲折的人生图像
期刊
盛夏,记者终于见到了此前并不常回国内演出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玉梅。她不仅是一位享誉音乐界的歌唱家,还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教育家,现任加拿大国际艺术家协会音乐总监、加拿大多伦多音乐学院副院长、意大利贝利尼国际音乐比赛评委。此次回国,她刚刚在国家大剧院受邀参加了意大利斯卡拉爱乐室内乐团音乐会的演出。  “每次回国,祖国的变化之大、发展之快都会令我感到震撼、惊奇、兴奋。”在交谈中,记者发现,虽然刘玉梅远赴海
期刊
抗疫发展两不误 文旅扶贫新探索  毛泽东语录:“人们总是首先认识许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本质。”认识事物本质后就要发挥本质特色,文旅扶贫也是一个道理。  案例一  把村庄变成景区已经成为不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级贫困县,外界认知度比较低。谈起自己的家乡,百姓总是爱惜又惋惜。  中国光大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