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更能响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倡议的育人新理念,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探索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多样开展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协同各学科的育人效力,对学生适应社会的必要技能和必备素养进行强化,即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构建灵活和多维的英语课堂、重视在实践训练课程强化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多维度和多渠道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高校;英语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课程思政具有教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知识文化水平全面提升。而英语作为语言类学科,应通过合理的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赋能。高校应基于英语教学,科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课程内容和育人功能进行合理扩充后,帮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需以总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开发有效路径,将课程思政理念合理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扩展高校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促使教育工作者处理好知识教育、文化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以英语学科为主设计的教学内容,既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还需引导他们对中华文化、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建立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这个层面可看出,课程思政的融入,使高校英语教学育人功能合理扩展,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多维度和全方位地开展育人计划。
  第二,多渠道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下,高校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深度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高校需多渠道和多方法地开展育人、育心、育德教育。即将课程思想理念科学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在开展知识文化教育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助力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二、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的立足点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英语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政治观点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以英语学科为基础开展知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对学生的思想成长状态进行动态跟踪,保证培育出具备正确三观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外语人才。教师需立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设计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动机,并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建立理性认知,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英语知识和文化。教师需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理和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和系统地学习英语表达技能和翻译技巧。
  第二,注重凸显学生英语课堂的主体作用。高校英语课堂应成为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主要阵地,对学习知识和文化的短板和不足形成客观认识后,能虚心向教师请教。教师应利用好课程思政理念,对学生思想进行正确和积极的引领,促使他们建立探索、科研、创新的意识。教师需注重凸显学生课堂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平台和机会[1]。对英语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应是学生主动获取和探知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应立足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导向,对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将课程思政理念科学融入英语课堂,为学生构建健康、理性、科学、现代、开放、创新的成长和成才环境。
  第三,精准发现思政和英语课程融合的对接点。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育人功能的发挥,需以学科衔接和融合的正确对接点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充、对教学模式和形式进行创新。教师应深度挖掘英语教材知识内涵,从中提炼知识和文化的精髓,以及具有积极舆论引导功能的思政元素。教师无论是讲解英语语法,还是介绍英美文化,都应立足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师需全面强化学生文化自信,以此为着力点,鼓励他们学习中西方文化,以及不同语言的表达技巧。教师需从复杂的英语教学内容中,精准发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对接点”,这样才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以彰显英语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三、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的有效路径
  第一,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高校在实际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积极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既要科学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凸显英语教学的隐性功能。具体来说,教师以英语学科为载体,向学生讲解英语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即任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最终应成为服务社会的工具,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利器。因此,教师必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加强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助力学生成为爱国、诚信、守法、民主和友爱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将红色文化元素科学渗透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积极继承红色基因,成为助力国家健康和稳定发展的人才。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延安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以此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以英语学科为着力点,培养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利用自身的英语技能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而课程思政理念与英语教学的融合,需切实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和动机,避免他们产生崇洋媚外、偏激的思想。
  第二,构建灵活和多维的英语课堂。英语课堂是传授知识和文化、产出政治观点和立场的重要载体,教师需保证整个教育空间的多维性和开放性。不单一的以知识产出为主,应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教师向学生讲解外来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认同感,促使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教师需将课程思政理念合理融入英语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进行科学融合,为学生构建可自由探讨、深度交流的文化学习氛围[3]。教师以英语教材为核心,设计蕴含多国文化元素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对西方、欧洲等国家的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交际文化等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教师需在语言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理念的功能和价值。比如,在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英语词汇和语法的过程中,应教会他们正确构建跨文化交际语境的能力。即教师需让学生明确英语国家的人在思维和文化认知上与中国的异同,在教授英语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还需引导他们辩证和多维度地学习和分析西方文化。教师需利用英语课堂,统一、灵活地开展语言和价值教育工作,根据学生思想成长问题,设计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以此全面增强学生的国家身份认同感,利用好英语这一语言交流工具,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英美国家,使他们具备跨国际交流能力。   第三,重视在实践训练课程中强化学生英语核心素养。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需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中体现作用和优势。基于课堂对学生做好基础理论训练后,教师应注重在实践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对他们的跨文化视域进行持续性拓展。教师应构建深层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景对话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同的职业定位中获得文化和语言技能。例如,教师以“后疫情时代下中美的对立和竞争”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英语展开一场客观和理性的辩论。教师要求正方和反方辩论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出发,对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论,以及科技的竞争等进行辩论和分析。同时,教师需指导学生从疫情背景下分析中西方文化对立的诱发原因及影响因素,以此使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建立正确认识。基于既定主题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和应变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高度认同感。基于英语课堂,不仅可以高效完成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目标,还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思政教育和英语学科的融合,应真正助力教育工作者形成大思政教育的格局,从思想、行为、心理、认知、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培育出具有良好英语核心素养的人才。真正发挥课程思想理念的价值和作用,全面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和思想成长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合理融入英语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素养和价值素养等方面获得科学培养。立足现实背景的人才需求标准,对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理念进行科学融合,并生成更易于迎合学生认知基础的教育新方法和新手段,最终为社会培育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立.高校英語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探析[J].海外英语,2020(22):128-129.
  [2]李璐璐.“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探索[J].海外英语,2020(22):132-133.
  [3]陈敏洁.高校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5):89-91.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海棠从中晚唐开始逐渐成为诗人笔下吟咏的对象,海棠诗的发展也从中晚唐的萌芽期到北宋迎来了繁荣。而当时海棠诗的写作大多数是因为统治者的偏爱而写作的和诗,只是在数量上有了大量进展,一直到了苏轼,海棠诗才有了新的生机。苏轼的海棠诗一直被学者看作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也给后代诗人的创作以启发。本文将围绕苏轼海棠诗的新变、海棠诗新变对后代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海棠诗新变的原因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初步探索苏轼海
摘 要:日语阅读类课程是学生提高日语能力的重要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阅读能力。本文通过把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标准与日语教学实践相结合,探析大学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启示,进而帮助同行与大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日语泛读类课程的设置与学习。  关键词:大学日语泛读;教学方法;翻译理论;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
摘 要:作为衡量写作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是国内外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影响个性化声音构建的众多因素中,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也受到广泛關注。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目前关于写作声音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学习的指导者——中学英语教师的学术论文中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关注较少。所以本文尝试从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角度来探究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
摘 要: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同点有一致性教育目标、交叉性教育内容以及协同性育人模式。新媒体环境下,二者协同育人已然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分析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可行性,并提出树立协同育人目标、丰富协同育人内容等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D267.6 文献标识码:A
地域:由西向东,从北到南  为什么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面对这个问题,人们首先会想到地理因素。秦统一六国以前,中国的核心地域东邻太平洋,西靠崇山峻岭,北为荒芜大漠,南是“蛮夷之地”,其面积仅仅在150万~200万平方公里之间。相较而言,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面积就可达战国时期中国的近10倍。因此,大一统的“任务”对欧洲来说要艰巨得多。  然而,核心地域面积小并不意味着就能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我国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而如何创建出文明社区,就成为社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从我国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及培育现状分析,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本文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角度着手,对目前的人才结构、培育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结合实际,分析了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作用模式构建的多种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社区社会工作;人
摘 要:为满足市场竞争需求,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并在市场环境中获取更多份额,相关企业要对市场营销进行重新审视。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应该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参考,确保适应市场变化需求,通过创新变革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同时把握好市场发展动向,利用市场优势提升企业经济水平,大力发展企业市场营销领域,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稳固的经济地位。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营销;创新  中图分类号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地形发生迅速变化,原有的地形图需要实时更新。传统方法存在成本高、耗时多、所需人员多等不足。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利用正射影像图更新地形图的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并结合六安市某镇地形图进行更新。结果表明利用正射影像图更新地形图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摘 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提升思想认知、健全人格的精神力量。本文通过阐释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论述强化青年学生思想认知、注重家庭教育的渗透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对青年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路径,以此来增强青年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以及提升其个人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新时代;艰苦奋斗;青年学生;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D4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