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与美欧俄“结构牲矛盾”

来源 :国际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克战争引发了一场后冷战时期重塑世界秩序的大碰撞,它关系到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社会的走向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问题:是走向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是接受“强权政治”,还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丛林法则”统治下的世界和平还是文明规则制约下的世界和平。在这场空前尖锐激烈的外交较量中,美国与欧盟及俄罗斯的关系呈现出某种“结构性矛盾”特点。这对未来大国关系的互动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将产生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独立以来,中亚、外高地区的经历了“无序”、相对稳定、多边不定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里海石油之争、尚未彻底平息的热点冲突、伊兰原教旨主义和极端恐怖主义、周边阿富汗的连年内战和俄北高地区的动荡不宁、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与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等是当前中亚、外高地区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在今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亚、外高地区将是稳定与动荡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地区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化。
巴拉克上台后给久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了新转机。巴拉克已表示,准备在15年月内巴、叙和黎达成和平协议。1999年9月,巴以达成“沙姆沙伊赫”协议,最终地位谈判也随之展开。叙以谈判也有望取得突破。但是要最终实现中东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还将征途坎坷。我们衷心期盼阿以早日了结百年恩怨,携手迈向新的世纪。
二次大战后,联合国内外一直存在如何对待人权与主权间关系之争,两方大国发动了两次人权攻势。“人权高于主权”论曲解,混淆和颠倒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借人权压主权,蛊惑人心,是当代霸权主义的需要。
人权与外交有联系,但属两个范畴。美国自卡特政府始开展人权外交,里根政府进一步发展深化,布什政府加以继承,并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并以此处理东西方,冷战后人权外交面临严重挑战,只有合作对话才能促进人权发展。
《东南欧稳定公约》是继北约新战略之后的又一篇西方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提出了东南欧各国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确定了援助者和受授国的范围。存在于东南欧的基本矛盾影响着《公约》的实施前景。
叶利钦突宣布提前卸职,由总理普京代行总统职权。叶利饮此举的目标是抓住1999年12月19日杜马选举后俄政坛出现的有利形势,提前三个月举总统选举,扶持普京登上总统宝座,使其开创的改革事业得以延续,并使其家族的生命产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