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微生物丘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来源 :古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等组构.微生物丘大小不一,实测高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几米,宽度通常变化于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具有底平顶凸的典型丘形外貌,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一般由丘基、丘核、丘盖3 个微相组成,也可与颗粒滩共同构成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和微生物丘特征的剖析,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总体受限,推测为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水深较浅,能量普遍不高;海平面频繁的相对升降变化和微生物丘的侧向迁移叠置,导致发育于缓坡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极易受限,引起早期沉积物发生与丘滩发育密切相关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因此,微生物丘滩复合体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台缘坡折带、台内缓坡折带和高地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这对寻找规模性层位不稳定的带状白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大大拓展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的勘探领域.
其他文献
当前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德、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拥有成功经验.广东省近年来存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原创性和实用性技术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借鉴日本典型代表机构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广东实际情况,提出加快广东省
期刊
0 引言rn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增长.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若处置不当,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耕地和土壤,危害人类健康,渗滤液的安全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对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出水要求越来越高,为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严格的渗滤液排放要求,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在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膜分离技术使用反渗漏(RO)或纳滤(NF)膜使污染物分离,出水效果好,然而产生的浓缩液(以下简称“膜浓缩液”)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