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针对大学中的公选课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以期建立一个真正良性循环的大学生态系统。
关键词 公选课;大学;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10-05
Courses into See Students in Campus: Survey for University Elective Course//Dong Yang
Abstract From the system theory point of view, consider the university as an eco-system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public el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exploring the deeper reason, and it proposes the relev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real virtuous circle of the University of eco-systems.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urrent; university; eco-systems
Author’s address North China Electricity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2206
大学是由所有大学人组成的一个文化和学术活动的系统,大学人所需要的各种能量、信息、物质在这个系统中以不同方式流动着,为整个系统的生存、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达到生态和谐。然而这个生态系统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社会上的功利气息侵入到大学校园中,让象牙塔不再纯净。这一点可以从学生选课的现状窥见一斑。建立一个融洽、和谐、良性循环的大学生态已刻不容缓。
1 当前高校学生选课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历时2个月。调查选择在华北电力大学进行,调查对象涉及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7份,其中经整理后,确认有效问卷100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3.3%。
1.1 选课制的渊源
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主导理念有两种:追求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张扬学习自由。但在运行中,这两种理念的表现形式常常是冲突的,人们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总是在二者之间摆动,或侧重合理知识结构的获得,或侧重于人的自由的充分舒展。
选课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陈旧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就现状看,选修课课程建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2 针对公选课现状的分析
通过调查及问卷分析,现将大学生的选课现状进行以下归类总结。
1)选课的动机功利化。对目前影响学生选课的主导因素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选课所依据的标准已不再是课程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和学生自身的志趣,而是看该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图1),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实用主义倾向。26%的学生表示会在同一课时选修2门以上的课程。在他们看来,这样可以“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学分”。
由于对课程不了解,对课程难度估计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盲目性,例如:在选择C语言这门课的时候,甚至有学生将其看做语言类学科。
2)课堂情况不容乐观。
①学生的表现。调查得知,许多学生在课前都会先打探“情报”,例如哪个教师评分松、考核不严等。很多大学生功利性地选了一些课程,却因为“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可授课教师的水平而频频逃课。学生对公选课的了解程度见图3。
自由散漫之风盛行,学生态度不认真,课堂秩序乱,出勤率低,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学效果差等几乎成了大学公共课的通病。如图4所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公选课逃课的经历,令人震惊。
56%的学生表示逃课主要是由于课外活动所占时间过多。51%的学生将社团活动列为第一要务,也使得学生将原本该列为主业的学习排到课外活动之后。
②教师的表现。5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对本课重视程度不够;34%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地备过课,授课的随意性很强;41%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一直是照本宣科;46%的学生指出教师对逃课现象视而不见,纵容了逃课现象。
5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实际效用度小于期望值,与自己选课初衷偏离太远,导致一部分学生中途退出,走上逃课的“不归路”。
3)结课考核机制不健全。调查得知,92%的学生认为公选课的考试简单,而且学校对于公选课考试的监督力度也很小。不少学生反映,多半公选课都是采用开卷考试或论文的形式。这样的一种原本是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却加剧了学生逃课现象,因为学生将其解读为“不用上课也能拿到学分”。
即便是公选课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其正规程度与专业课考试相比,也有着天壤之别,连配置2名监考教师这样的基本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而这样一种考核方法与监督机制又恰恰助长了不良的学风的形成。
4)不良学风的传染。24%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于公选课的一些做法最初是由高年级的学长所传授的。选课之初,新生往往对于公选课都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向自己的学长取经。而学长除了传授具体的选课方法之外,还会透露一些“小窍门”,如如何逃课。这些招数受到大一学生的欢迎,在学长的“悉心教导”下,这些原本是为求知到大学来接受洗礼的学生受到校园内不良学风的影响,染上一种功利之气。
2 对学生选课现状的原因探究
2.1 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的功利性。根据X理论,目前大学生以学分为导向的选课方式正体现了其经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尤其是他们将“同一课时选多门课”视为最经济的做法,更能印证这个观点。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人群,所追求的不应仅仅是经济人这一最低层次的标准,而应该是自我实现人。大学生从自我实现人退化为经济人,不能不被视为大学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信息不完全导致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对课程缺乏了解,导致选课时往往具有盲目性。有的学生选课存在“随大流”现象,结果一些课程爆满,有的则门可罗雀。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还表现在选择时往往只重教师之“名”,缺乏对自身接受水平的清醒认识,接受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尽管学生由于盲目性选择存在诸多误区,但是很难看到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可见,在选课制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选课信息缺乏,了解该课程教师的信息渠道及方式较少,选课信息误导以及选课信息反馈差等。
3)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欠缺。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在上公选课时逃课,是因为与其他课外活动相冲突,如社团活动、恋爱、兼职、娱乐等。不能妥善处理课外活动与公选课程之间的关系,恰恰暴露了一部分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欠缺,存在着学习时间与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计划性不足等问题。
2.2 学校方面
学生作为大学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转的正常与否必然受到整个大学生态系统影响。就学生选课的问题来看,学校影响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1)教师因素。教师作为大学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另一个子系统,对选课制的顺利实行起着重要作用。
①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公选课的冷漠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师的失望。的确,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讲课方式落后。教师与学生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往往导致课堂上互动很少,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样,教师在考试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当之处。绝大部分公选课,特别是文科类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甚至是直接标记重点,更是给了学生逃课的空间。
②教学态度。不少人认为教师对于公选课也无非是一种敷衍的态度,与自己选课的初衷偏离太远。这一点主要应归结于2个原因。首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一些教师表示,开设公选课是因为学校要求每学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工作量。由于这种约束机制,教师要用选修课时来冲抵工作量,每学期都上得非常累,也就没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来努力地完善公选课教学。其次,受学生影响。学生的表现往往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公选课课堂上,学生心不在焉的现象比比皆是,逃课更是公选课的一大“景观”。当自己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心情可想而知,又怎能勉强他们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呢?
③学术水平。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导向,水平越高的教师越倾向于科研项目,花在公选课上的时间更少。甚至有一大部分学术水平极高的教授无法走上公选课的讲台。这必然导致公选课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限。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经验少,讲课枯燥乏味且信息量少;照本宣科,或思路不清,表达欠佳,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积极性。
2)课程体系。
①大班授课。调查结果显示(图5),在学校所有开设的公选课中,有绝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法。根据“极限容量”理论,在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教学资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增长规模远远超出一门课程的极限容量,从而使得课堂中的每一个人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所享受到的教学资源大大减少。公选课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然而高校的大部分公选课都是大班授课,教师、学生缺乏互动,交流思考的空间较窄。
②学分与课时的设置不合理。高校的学分导向是影响公选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为学分而选课”的不良现状。在课程体制上存在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公选课的课时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的限制,许多原本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的课程内容往往延展不开。为了不让课程中途搁浅,教师只能就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讲授,无法真正让学生领略到课程的内涵与魅力。
③监督评议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普遍反映,公选课考试较简单,而且学校的监督力度也很小。对于平时公选课课堂上的一些违纪行为,学校似乎也从来没有足够重视。即便是在学风督察周里,公选课课堂也堪称“优良的避风港湾”。对此,有教师呼吁:“大学管理体系不能再给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放水了。”
3)学风建设。
①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选课普遍存在不重视基础学科的现象,仅2%的学生表示愿意选择理科类基础学科,即便是选择人文类基础学科的学生也表示是将这些课程作为消闲解闷的工具。基础学科教育发展和投入相对滞后,与实践结合度差,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受功利思想影响,社会上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判断事物的价值,对基础学科的价值产生怀疑。
如图6所示,根据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一个生态系统由4部分主要因素构成,对应在大学中即是:P——人口(Population),指所有的在校学生;O——组织(Organization),指大学中的整个教学和行政系统,包括学校中的教师、工作人员及其制度体系;E——环境(Environment),分为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学风以及学术氛围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生态系统;T——技术(Technology),指大学在教学和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这四部分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只有从POET四个层面入手,使得大学生态系统在相互依赖与关键功能的作用下,经过支配与分化,最终走向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大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3.1 P层面
1)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在学生进校伊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自身特点的正确把握,进行自我的目标管理,从而根据内外多方面因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大致的规划。并以此规划为标准,进行目标化管理,即针对自己将来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做好准备,针对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好积累。并将这些可能需要具备的素质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中,从而在大学的课程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科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
由于大学生4年的培养周期较长,而外在环境又在随时发生变化,因而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学校需要安排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为期4年的跟踪辅导,指导其为自己制订出一套合适的选课方案。
2)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学习上,学校要在合理引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适度放开对于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的限制。在总的培养计划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从而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的时间管理的能力。
3.2 O层面
1)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力量。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和职能部门具备任课资格人员的开课积极性,学校可以出台相关的规定,对这些类别的公选课实施课时补贴,将公选课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并对新上岗教师辅以考核和培训。
为鼓励一些在本专业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教师,可以从外校或学术机构邀请一些资深的专家来就课程内容开设讲座,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到课程的魅力。
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需要教师改善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完善学校的监督评议机制。质量是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公选课的质量管理应坚持严格要求与积极建设的原则,既应注意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又应注意促使课程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①把好开课条件关,保证新开课程符合开课的基本要求。建章立制并按照规定对新开课教师进行开课前的资格审查,包括申报教师应具备所开课程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把好教学检查关,维护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为确保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同必修课一样,把选修课纳入教学检查和评价范围是很必要的。通过组织专家检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随堂听课和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推动学风建设。
③注重开课的稳定率,避免开课的随意性,整体上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公选课的连续开设,既能保证课程数量和质量,也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效果。
3.3 E层面
1)重塑大学精神,营造校园文化。发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现代大学精神的第一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更新观念,全面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决策层应认识到,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理应由高校各个部门乃至全体师生员工关注的重点工程。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
2)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大学生态良性运转。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解决,理顺大学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必然受到冲击和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必须要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加强高等学校系统的整合:扩大大学自主权,增强大学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和健全大学之间的竞争机制,促进大学整体实力的提升;加强与同类大学的整合,将企业和学校共同举办的模式引入大学系统;引入评价机制,大学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共存;鼓励大学与社会组织联系,促使大学重视社会的需要;加强第三方经费(包括企业在内的民间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
3.4 T层面
1)重构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规划是公选课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规划课程设置时,应注意思考和研究课程类别、课程学时、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和课程开展形式等问题。
①按需设定课程类别。应充分考虑学生培养规格的要求,体现教学计划的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的时代特点,突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按需设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涉猎有关的学科领域。
②合理把握学时比重。在课程的学时比重上,一方面要考虑好整个公选课体系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合适比重;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考虑好公选课体系下各类别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
③注意抓好各类别的课程建设。一是注意设置课程要名实相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避免过于专业化;二是突出公选课灵活多样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和支持教师开课,从数量上和层次上充实每个课程系列,满足学生多方面和不同层次类型的需求;三是努力推出综合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完善选课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学生在选课时对于公选课的认识不足,所获得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①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将相关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全部上传至网上,以供学生参考。
②以学院为单位,落实选课导师制,选择有高度事业心、品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导师,建立选课信息咨询与指导中心,形成一种专门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渠道和机制,并针对学生做相关的指导与培训。
③创建SLC,即学生学习中心。这是一个服务于学生的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来自朋辈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平台,安排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选课信息和经验。
4 结论
大学点亮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健全的个人和优良社会公民。大学教育,担当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在大学生态系统中,追求真理、创新知识是不变的主题。而大学中的选课制之所以要不断地改进,正是大学“常为新的”体现。
或许在目前的大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的生态也存在恶化的现象,但笔者相信,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些,并努力去改进,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开明、富有活力的大学系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未,周成法.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再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3]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郑建林.论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李海涛.高等学校学分制选课机制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8(1)
关键词 公选课;大学;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10-05
Courses into See Students in Campus: Survey for University Elective Course//Dong Yang
Abstract From the system theory point of view, consider the university as an eco-system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public el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exploring the deeper reason, and it proposes the relev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real virtuous circle of the University of eco-systems.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urrent; university; eco-systems
Author’s address North China Electricity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2206
大学是由所有大学人组成的一个文化和学术活动的系统,大学人所需要的各种能量、信息、物质在这个系统中以不同方式流动着,为整个系统的生存、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达到生态和谐。然而这个生态系统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社会上的功利气息侵入到大学校园中,让象牙塔不再纯净。这一点可以从学生选课的现状窥见一斑。建立一个融洽、和谐、良性循环的大学生态已刻不容缓。
1 当前高校学生选课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历时2个月。调查选择在华北电力大学进行,调查对象涉及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7份,其中经整理后,确认有效问卷100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83.3%。
1.1 选课制的渊源
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主导理念有两种:追求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张扬学习自由。但在运行中,这两种理念的表现形式常常是冲突的,人们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总是在二者之间摆动,或侧重合理知识结构的获得,或侧重于人的自由的充分舒展。
选课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陈旧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就现状看,选修课课程建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2 针对公选课现状的分析
通过调查及问卷分析,现将大学生的选课现状进行以下归类总结。
1)选课的动机功利化。对目前影响学生选课的主导因素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选课所依据的标准已不再是课程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和学生自身的志趣,而是看该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图1),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实用主义倾向。26%的学生表示会在同一课时选修2门以上的课程。在他们看来,这样可以“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学分”。

由于对课程不了解,对课程难度估计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盲目性,例如:在选择C语言这门课的时候,甚至有学生将其看做语言类学科。
2)课堂情况不容乐观。
①学生的表现。调查得知,许多学生在课前都会先打探“情报”,例如哪个教师评分松、考核不严等。很多大学生功利性地选了一些课程,却因为“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可授课教师的水平而频频逃课。学生对公选课的了解程度见图3。
自由散漫之风盛行,学生态度不认真,课堂秩序乱,出勤率低,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学效果差等几乎成了大学公共课的通病。如图4所示,95%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公选课逃课的经历,令人震惊。

56%的学生表示逃课主要是由于课外活动所占时间过多。51%的学生将社团活动列为第一要务,也使得学生将原本该列为主业的学习排到课外活动之后。
②教师的表现。5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对本课重视程度不够;34%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地备过课,授课的随意性很强;41%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一直是照本宣科;46%的学生指出教师对逃课现象视而不见,纵容了逃课现象。
5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实际效用度小于期望值,与自己选课初衷偏离太远,导致一部分学生中途退出,走上逃课的“不归路”。
3)结课考核机制不健全。调查得知,92%的学生认为公选课的考试简单,而且学校对于公选课考试的监督力度也很小。不少学生反映,多半公选课都是采用开卷考试或论文的形式。这样的一种原本是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却加剧了学生逃课现象,因为学生将其解读为“不用上课也能拿到学分”。
即便是公选课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其正规程度与专业课考试相比,也有着天壤之别,连配置2名监考教师这样的基本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而这样一种考核方法与监督机制又恰恰助长了不良的学风的形成。
4)不良学风的传染。24%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于公选课的一些做法最初是由高年级的学长所传授的。选课之初,新生往往对于公选课都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向自己的学长取经。而学长除了传授具体的选课方法之外,还会透露一些“小窍门”,如如何逃课。这些招数受到大一学生的欢迎,在学长的“悉心教导”下,这些原本是为求知到大学来接受洗礼的学生受到校园内不良学风的影响,染上一种功利之气。
2 对学生选课现状的原因探究
2.1 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的功利性。根据X理论,目前大学生以学分为导向的选课方式正体现了其经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尤其是他们将“同一课时选多门课”视为最经济的做法,更能印证这个观点。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人群,所追求的不应仅仅是经济人这一最低层次的标准,而应该是自我实现人。大学生从自我实现人退化为经济人,不能不被视为大学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信息不完全导致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对课程缺乏了解,导致选课时往往具有盲目性。有的学生选课存在“随大流”现象,结果一些课程爆满,有的则门可罗雀。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还表现在选择时往往只重教师之“名”,缺乏对自身接受水平的清醒认识,接受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尽管学生由于盲目性选择存在诸多误区,但是很难看到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可见,在选课制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选课信息缺乏,了解该课程教师的信息渠道及方式较少,选课信息误导以及选课信息反馈差等。
3)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欠缺。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在上公选课时逃课,是因为与其他课外活动相冲突,如社团活动、恋爱、兼职、娱乐等。不能妥善处理课外活动与公选课程之间的关系,恰恰暴露了一部分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欠缺,存在着学习时间与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计划性不足等问题。
2.2 学校方面
学生作为大学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转的正常与否必然受到整个大学生态系统影响。就学生选课的问题来看,学校影响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1)教师因素。教师作为大学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另一个子系统,对选课制的顺利实行起着重要作用。
①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公选课的冷漠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师的失望。的确,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讲课方式落后。教师与学生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往往导致课堂上互动很少,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样,教师在考试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当之处。绝大部分公选课,特别是文科类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甚至是直接标记重点,更是给了学生逃课的空间。
②教学态度。不少人认为教师对于公选课也无非是一种敷衍的态度,与自己选课的初衷偏离太远。这一点主要应归结于2个原因。首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一些教师表示,开设公选课是因为学校要求每学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工作量。由于这种约束机制,教师要用选修课时来冲抵工作量,每学期都上得非常累,也就没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来努力地完善公选课教学。其次,受学生影响。学生的表现往往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公选课课堂上,学生心不在焉的现象比比皆是,逃课更是公选课的一大“景观”。当自己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心情可想而知,又怎能勉强他们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呢?
③学术水平。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导向,水平越高的教师越倾向于科研项目,花在公选课上的时间更少。甚至有一大部分学术水平极高的教授无法走上公选课的讲台。这必然导致公选课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限。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经验少,讲课枯燥乏味且信息量少;照本宣科,或思路不清,表达欠佳,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积极性。
2)课程体系。
①大班授课。调查结果显示(图5),在学校所有开设的公选课中,有绝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法。根据“极限容量”理论,在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教学资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增长规模远远超出一门课程的极限容量,从而使得课堂中的每一个人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所享受到的教学资源大大减少。公选课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然而高校的大部分公选课都是大班授课,教师、学生缺乏互动,交流思考的空间较窄。
②学分与课时的设置不合理。高校的学分导向是影响公选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为学分而选课”的不良现状。在课程体制上存在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公选课的课时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的限制,许多原本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的课程内容往往延展不开。为了不让课程中途搁浅,教师只能就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讲授,无法真正让学生领略到课程的内涵与魅力。
③监督评议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普遍反映,公选课考试较简单,而且学校的监督力度也很小。对于平时公选课课堂上的一些违纪行为,学校似乎也从来没有足够重视。即便是在学风督察周里,公选课课堂也堪称“优良的避风港湾”。对此,有教师呼吁:“大学管理体系不能再给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放水了。”
3)学风建设。
①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选课普遍存在不重视基础学科的现象,仅2%的学生表示愿意选择理科类基础学科,即便是选择人文类基础学科的学生也表示是将这些课程作为消闲解闷的工具。基础学科教育发展和投入相对滞后,与实践结合度差,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受功利思想影响,社会上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判断事物的价值,对基础学科的价值产生怀疑。

如图6所示,根据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一个生态系统由4部分主要因素构成,对应在大学中即是:P——人口(Population),指所有的在校学生;O——组织(Organization),指大学中的整个教学和行政系统,包括学校中的教师、工作人员及其制度体系;E——环境(Environment),分为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学风以及学术氛围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生态系统;T——技术(Technology),指大学在教学和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这四部分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只有从POET四个层面入手,使得大学生态系统在相互依赖与关键功能的作用下,经过支配与分化,最终走向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大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3.1 P层面
1)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在学生进校伊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自身特点的正确把握,进行自我的目标管理,从而根据内外多方面因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大致的规划。并以此规划为标准,进行目标化管理,即针对自己将来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做好准备,针对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好积累。并将这些可能需要具备的素质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中,从而在大学的课程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科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
由于大学生4年的培养周期较长,而外在环境又在随时发生变化,因而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学校需要安排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为期4年的跟踪辅导,指导其为自己制订出一套合适的选课方案。
2)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学习上,学校要在合理引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适度放开对于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的限制。在总的培养计划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从而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的时间管理的能力。
3.2 O层面
1)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力量。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和职能部门具备任课资格人员的开课积极性,学校可以出台相关的规定,对这些类别的公选课实施课时补贴,将公选课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并对新上岗教师辅以考核和培训。
为鼓励一些在本专业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教师,可以从外校或学术机构邀请一些资深的专家来就课程内容开设讲座,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到课程的魅力。
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需要教师改善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完善学校的监督评议机制。质量是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公选课的质量管理应坚持严格要求与积极建设的原则,既应注意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又应注意促使课程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①把好开课条件关,保证新开课程符合开课的基本要求。建章立制并按照规定对新开课教师进行开课前的资格审查,包括申报教师应具备所开课程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把好教学检查关,维护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为确保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同必修课一样,把选修课纳入教学检查和评价范围是很必要的。通过组织专家检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随堂听课和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推动学风建设。
③注重开课的稳定率,避免开课的随意性,整体上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公选课的连续开设,既能保证课程数量和质量,也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效果。
3.3 E层面
1)重塑大学精神,营造校园文化。发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现代大学精神的第一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更新观念,全面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决策层应认识到,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理应由高校各个部门乃至全体师生员工关注的重点工程。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
2)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大学生态良性运转。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来解决,理顺大学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必然受到冲击和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必须要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加强高等学校系统的整合:扩大大学自主权,增强大学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和健全大学之间的竞争机制,促进大学整体实力的提升;加强与同类大学的整合,将企业和学校共同举办的模式引入大学系统;引入评价机制,大学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共存;鼓励大学与社会组织联系,促使大学重视社会的需要;加强第三方经费(包括企业在内的民间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
3.4 T层面
1)重构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规划是公选课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规划课程设置时,应注意思考和研究课程类别、课程学时、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和课程开展形式等问题。
①按需设定课程类别。应充分考虑学生培养规格的要求,体现教学计划的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的时代特点,突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按需设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涉猎有关的学科领域。
②合理把握学时比重。在课程的学时比重上,一方面要考虑好整个公选课体系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合适比重;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考虑好公选课体系下各类别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
③注意抓好各类别的课程建设。一是注意设置课程要名实相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避免过于专业化;二是突出公选课灵活多样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和支持教师开课,从数量上和层次上充实每个课程系列,满足学生多方面和不同层次类型的需求;三是努力推出综合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完善选课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学生在选课时对于公选课的认识不足,所获得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①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将相关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全部上传至网上,以供学生参考。
②以学院为单位,落实选课导师制,选择有高度事业心、品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导师,建立选课信息咨询与指导中心,形成一种专门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渠道和机制,并针对学生做相关的指导与培训。
③创建SLC,即学生学习中心。这是一个服务于学生的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来自朋辈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平台,安排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选课信息和经验。
4 结论
大学点亮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健全的个人和优良社会公民。大学教育,担当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在大学生态系统中,追求真理、创新知识是不变的主题。而大学中的选课制之所以要不断地改进,正是大学“常为新的”体现。
或许在目前的大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的生态也存在恶化的现象,但笔者相信,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些,并努力去改进,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开明、富有活力的大学系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未,周成法.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再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3]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郑建林.论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李海涛.高等学校学分制选课机制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