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生命中的隐秘意蕴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作家范墩子用了一个简单得不值一提的故事来隐喻着关于生命的深刻而厚实的哲理沉思,这甚至一度让我讶异于小说是否出自一个90后的青年作家之手。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我和母亲推着中风的父亲在村庄里的铁轨上走,试图找回父亲丢失的过往,其间穿插着对父亲和叔父往事的描述,一辆疾驰而过的火车触痛了父亲那隐秘的神经,让父亲再度住进了医院……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带着无限的未知启迪着读者进行深思。
  小说是在一种压抑和苍凉的环境和氛围中展开的:天色黯淡,野草盖住了荒芜的村庄,整个背景呈现出一种茫然的虚空,而我们一家三口则置身于这个广阔而虚无的时空里,像一段穿越的歷史,走在时光的隧道里。
  在这个荒凉苍茫得如同茫茫戈壁的时空里,范墩子给予了小说一个高远而深刻的立意,他在小说中思考着远远超于他这个年龄段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便是生命中所隐藏着的无穷奥秘和深刻意蕴。无法摆脱的宿命和生命循环反复的轮回,卑微而渺小的短暂和持久而缥缈的永恒,未来不可预知的走向和生命中潜藏着的人世秘密。
  范墩子把这些形而上的思索在小说中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整个小说凸显出一种意蕴复杂的人文内涵,达到了一种相当的哲理高度。首先是环境和心境的高度契合,使得小说的氛围浑然一体而相得益彰。范墩子很重视环境的描摹,小说中任何一处环境的设置都透露出其别具一格的构思方式,推动着整个小说意蕴的不断深化。不管是荒芜的村庄和并行的铁轨,还是南方绵延的梅雨和满坡白色的槐花,甚或是梦幻般的夕阳和文末黑沉沉的天幕,都寄予了范墩子某种特定的思考,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层层递进。
  范墩子还不忘在小说中通过一些动作和词语的暗示,来向读者展示出自己的深远意图。小说中我们一家三口总是在不断的沿着铁路走,往前走,继续往前走,然后往回走,这样循环反复的走。范墩子还在小说中借此发问:我们此刻这趟出行是在进行某种寻找吗?
  很显然,这样的行走其实就是生命的成长和消亡。我在长大,而我的长辈却在变老,而与此同时,我又在重复着他们的路,他们也在重复着我的路。在塌陷和流逝中长大,经过迷路最终走向消失,这其实就是我们逃离不了的宿命,和生命中最为本质的内涵。
  当然,范墩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设置的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充满着隐喻和象征,呈现出一种意蕴深厚的繁复之美。
  早已断裂成几截的青砖,裂缝处黝黑黝黑的,散发出一股金属般特有的光亮;漂亮的纸飞机在天上不断的飞;父亲年轻时种下的槐树,已被砍了很久,只留下一截黑色的树桩;庭院中的竹子,沾满了蜘蛛网;两条铁轨在夕阳下向远处合并,直至消失成一个黑点,发出梦幻般的光晕;尤其是那列滚滚向前的火车,撞死了叔父,摧毁了父亲,但却从不停歇,呜呜地呼啸着向前疾驰而去,这不正是历史和岁月的象征吗?
  在小说中,范墩子说,父亲在夕阳的余辉下,亮成了一座佛身,似从远古而来的僧人,及至最后,我想象中的父亲穿戴整齐,在天黑中准备带着我们一起离开。
  离开哪里?去向何方?
  范墩子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这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启示着我们去思考和找寻更多的隐藏在生命中的意蕴。
其他文献
晚饭的时候,李哥告诉我说:“老钱私奔了。”  我这才想起是有一阵没看见老钱了,但我并不感到意外。老钱酝酿他的私奔已经有上十年了,终于付诸实施,也算是得成所愿。  “你知道他和谁私奔吗?”李哥盯着我问。  “还能有谁,不就是……”但话到这里,我一下子愣住了。  我终于发现问题有些不对头。就在昨天,我还在街头的拐角遇上了石梅。当时她有些神情恍惚,一向阳光的脸上布满心事。她没看见我,所以我转身避开了。我
期刊
走过大江南北,生活中,你听说过有人能和玉对话吗?  在中国玉都辽宁岫岩还真有这么一个人。  他就是,国家级玉雕大师、中国玉石巧雕大师——唐勇。  说起唐勇,还真是个传奇式人物。  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在人生和事业中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他是岫岩玉雕界的后起之秀,一个实干家,一个玉文化的传承人。  他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打小就喜欢玉,总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也许这就是上天安排我和玉有这种
期刊
偶然看到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说:“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说“玗琪”是美玉,清修《盛京通志》已说到北镇的医无闾山并不产玉,所以学者多认为从医无闾山进入中原的“珣玗琪”应该就是中国三大玉系之北系玉的代表——岫玉。从语音的历史变化来看,“珣”与“岫”字音近,也许“珣玗琪”正是“岫岩玉”的古读呢!  西北玉之球琳多用以玩赏,南系玉之瑶琨多用作祭器,而北系岫玉则多以
期刊
中国新诗肇始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以全面颠覆传统为已任,高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胡适)。它的伟大贡献在于语言与诗体的大解放,对于反映和表现生活与思想感情的丰富复杂性有着传统诗词无法比拟的“随意”之优越性。但也因为“随意”的泛滥,使它的诗形(体式)严重散文化,使它的诗风(语言)直白浅露普遍,使它的诗质(情感体验)善恶共舞。历经80年风
期刊
雪  这北方冬天的唯一的花朵  让这个季节出生的女儿  得到命名  母亲的宝贝  也是冬天的女儿  洁白无瑕,是发自骨子里的  疼爱。如你纯真的质地  千秋一色  铺满母亲的大地  母亲不敢叫你的乳名  怕叫着叫着  你就会长大  就会离开母亲  而你也情愿自己小小的样子  陪在母亲身旁  可是,你毕竟要长大  要学会流泪  如此,你才能送给母亲  一个美丽的春天  虫鸣  我的周围充满各种声音 
期刊
一  娘又住院了。  今年,老娘已87岁高龄。  娘的身子骨已羸弱不堪,难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  娘老了。一夜之间,似乎就苍老了很多。  倔强的老娘,要强了一辈子,奋争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  一双粗糙的手,种田养殖,缝补操持,含辛茹苦,为儿女收获了阳光的四季。  一对小脚,涉过春夏秋冬,丈量着风雨人生,翻越了一座座横亘的大山!  接到父亲的电话,远在他乡的我挂念着母亲,难以入眠。  窗外,月
期刊
一  一条路绳索般蜿蜒  一头系着群山  另一头牵着城市  不知哪头轻哪头重  白杨屹立如旗帜  指引一河清水埋头向前  银波翻出绿色碎片  把阳光的热爱流淌给大地  微风颤动心弦  鸟鸣激荡岁月  壮实的青山  将厚爱填满心头  二  我的第一声啼哭  唤醒了五月,生机起伏  花儿绽放笑颜  散发出奶香  童谣沿溪水上岸  走进鹅卵石的梦乡  老屋旁,村落里,田野上……  作响的枝叶搅碎锋芒  
期刊
缰绳  在小镇下车,已是傍晚  一条柏油路,像  高峰村抛出的一根缰绳  把我牵了回来  村子很静,没听到狗吠和牛哞  我是一只落单的倦鸟  在沿冷硬弯曲的水泥道,归林  竹林掩映的一个窗口  被昏黄的灯火点亮  那是留守的母亲  一个人在看《杨门女将》  给我开门时,母亲情绪激荡  我突然想起能征惯战的佘太君  只是母亲手里,没有龙头拐  还是那么年轻  好多年没喝古井水了  所幸古井还在,只是
期刊
父亲新开了一块菜地  父亲新开了一块菜地  种上白菜菠菜香菜花菜  打开屋后门  就可摘菜入锅  这些年我一直跟他说  水田不要再种了  想活动身体就种点菜  他答应着水田却还一直在种  今年他主动提出  离得远的水田不种了  菜地也被他整体搬迁到  离家最近的地方  就像他把救心丸  装到了胸口最近的口袋  口袋  老弟口袋装着三个孩子  袋鼠一样跳到广东  十几年了  他就和着机器的马达声  
期刊
1  我们假定有一个人,他叫陈文化。在祖上,他家一直是贫雇农,他的父亲陈老嘎育了两个儿子,老大陈文龙,只是小学毕业,便务了农,也并没有成龙。陈文化呢,到底上了个专科师范院校,毕业后当了一名初中教师,就名字而言,算是名副其实,做了一个文化人。按照回原地就业的原则,陈文化被分配到桃源县最西南的沿海小镇上,算是支边。陈文化的老家却在桃源县的最北边,那里是贫瘠的旱田地,一年到头风沙四起,不过能种植些玉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