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蓝星空编制“中国坐标”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u54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而这也意味着太空中又迎来了一颗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升空”的小卫星。
  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0多颗成功升空,目前还有30余颗正在研制。
  但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总是谦虚地称自己为“小卫星”。这个不到600人,平均年龄才31岁的年轻团队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被“點名”的航天新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的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都是由他们研制完成。
  “我们现在一年可以发射15颗到20颗卫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这些话时,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在他身后,是一整面蔚蓝色的“太空墙”,他们每发射一颗卫星,墙上就会多一颗姿态不同的卫星。
  从过去几年才做一颗卫星,到现在一年可以发射15颗到20颗卫星,从卫星平台研制“跟跑”欧美国家到“领跑”世界,“小卫星”的奇迹从何而来?
  永不懈怠的创新先锋
  没有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也没有飞溅四射的焊接火花,高13米、近2000平方米的总装车间里十分安静。只见身穿白色和淡蓝色两种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一堆堆复杂的机器前忙忙碌碌,不时地小声交流讨论。
  “悟空”“墨子”“天宫二号伴星”等小卫星就是在这间简朴厂房内完成总装,然后搭乘火箭,飞上苍穹。
  “以前做卫星,都是先把国外的数据找来做分析。如果美国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也就不敢轻易下决心。这种故步自封是我们首先要打破的。”林宝军介绍,正是这样的“敢为人先”引领“小卫星”团队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任务面前敢于技术创新。
  2015年3月30日,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人可以把“时间与位置”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颗卫星从原先的几吨一下瘦身到了800多公斤,原本十几个分系统需要20多台计算机控制,现在优化为1台,大大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在“瘦身”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占比超过70%,其中不少为全球首创。
  在研制暗物质卫星时,设计团队提出了以载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相当于根据“货物”大小来定制“货车”尺寸。最后,整颗暗物质卫星重1.8吨,其中载荷1.4吨,平台只有450公斤,完全颠覆了过去卫星的载荷与平台比例,也打造了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截至2017年10月7日,“悟空”已绕地球飞行9680圈,探测宇宙粒子34亿个。
  在2011年接手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总体设计时,为更精准地监测全球二氧化碳,这支团队主动请战,提出了全新的观测模式——不断调整身姿,改变姿态机动速度。
  “我们也可以按部就班,但更愿意接受挑战,突破传统。” 碳卫星项目副总设计师张永合说。
  最终这支团队不畏挑战,埋首攻关,在2013年就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2016年,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点燃年轻人创造活力
  去年12月,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中科院“率先行动”首批四类机构改革验收中唯一全票通过且排名第一。这次改革持续了26个月,期间发射了13颗卫星,占该研究院成立14年发射卫星总数的68%。
  这支年轻的团队,在新一轮竞聘中,全体员工“全部起立,重来一遍”。不按资排辈的管理创新,激发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按照任务的不同,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实行分层分类考评体系。跑项目的,关键看中了多少标拿了多少任务;做新技术的,则可以沉下心来做研究,以3年为一个考核周期。研究院施行末位淘汰,两年来,有的员工绩效成绩不高,或选择离开,或流动到其他更合适的岗位。这种并非走过场而是“真刀实枪”的改革,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激励。
  机制改革让“小卫星”轻装上阵,也把更重的担子交到了年轻人的手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采取以老辅新、老中青相互协作的“大兵团”作战方式,让很多刚刚进入“小卫星”的年轻人承担卫星研制任务,有经验的老同志负责保驾护航、传经送宝。传统科研机构需要花费很多年培养一个主任工程师,但在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有些刚工作几年就被任命为主任工程师。
  “2015年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开机,负责这颗卫星总体研发的‘小卫星’团队共81人,其中75%是‘80后’,61%是‘85后’,从未有任何卫星研发经验的人占了大多数。”林宝军介绍,“小卫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挥磁场效应,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梦加入这支年轻的团队。
  “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刻在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厅墙上的十个大字鞭策着这支年轻的队伍不断自我锤炼,打磨中国卫星技术的先锋队。他们坚信:“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只有为祖国奋斗,才有真正的激情。”
  小卫星,大未来,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英国研制识别假酒新设备  英国技术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手持式设备,从而可通过瓶子快速检测假冒威士忌和葡萄酒。此举旨在打击假冒威士忌和葡萄酒的行为。  根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的资料,在创纪录的2010年,备受欢迎的酒类销售为英国的出口增加了34.5亿英镑。威士忌在金砖四国的销量也显著增加。其中在中国增加了24%,达到5500万英镑。然而与此同时,假冒威士忌和葡萄酒的情况也屡屡发生。  如今,莱斯特大学空间
卷尺式接线器    插线板冗长的电线很容易让室内变得杂乱无章。设计师从生活中常用的卷尺得到启发,利用可回卷式结构,设计了这款伸缩式电源接线器。它特别采用了扁平的耐磨硅胶电线,既能够保证一定的柔软度,又能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电线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伸缩,而且将电线完全收起后,它小巧的体积还便于携带十分实用。    超级军用视力强化装置    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目前向公众展示了这款功能强大的军用
密室车库
前不久,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活检细胞,第一次在实验室制作出能收缩并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人类骨骼肌,就像自然人体组织对外界電脉冲、生化信号和药品等刺激作出的反应一样。这种实验室生长的组织,不久将可供研究人员在人体之外的人类基础肌肉上测试新型药物和研究疾病。
伴随着酷似科幻电影里的机械声音,一台外形十分拉风的“坦克”缓缓开出了实验室。它用均匀的速度安静地行进到指定区域,炮管和车身稍稍调整后,突然“砰”的一声,远处有一阵烟尘冒出,“击中目标了!”几名围坐在实验室控制台前的青年爆发出了久久不息的欢呼。这是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团队——“那是蚂蚁”和他们的作品“智能远程操控型电磁炮”。  “那是蚂蚁”团队由一群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本科生组成。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队伍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水笔(即替芯笔)书写。然而,选择使用水笔却有一个弊病:一根售价0.8元左右的水笔条使用寿命和圆珠笔条相比会短一半以上(而圆珠笔条的单价只有0.5元左右),而且笔条内的油墨使用完后笔条外壳就失去了作用,我们不得不花钱重买整根笔条(笔条外壳价值占整根笔条的一半以上)。而且丢弃的笔条外壳对于环境也有很大害处。  能不能像钢笔那样实现笔条外壳的多次利用而又克服钢笔较昂贵且充墨不方便的弊
4月18日,省政府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在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大唐电信集团将在湘投资5至10亿元,与湖南在智能卡应用、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根据协议,大唐电信集团把湖南作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省份,将在湘打造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基地。
充足的电力供应是一地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近日,湖南省电网工程公司宣布,岳阳首座全智能变电站——岳阳南500千伏变电站预计将于明年5月底建成投运,届时将有效缓解岳阳南部地区长期面临的用电紧张局面,助力湖南对外开放“桥头堡”崛起。(岳阳市科技局供稿)
由中船重工702所研制的世界最大型全通透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1”2015年12月14日在三亚亚龙湾投入试运营。这款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40米,可搭载9名乘员,起吊重量23.9吨,总长7.9米、总宽3.6米、总高4.4米,配备供电系统、浮力调节系统、生命支持系统、空调、先进的导航控制系统。
多变天气让鸟儿歌声更动听  尚力  最新对北美地区鸣鸟的研究表示,鸟类生活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里更容易造就出音色婉转动听的“歌手”。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员们对北美地区44个种,超过400只雄性鸟的声音进行了分析。其中调查的鸟类包括黄鹂鸟、山鸟类、莺亚科鸟、麻雀、北美红雀、雀科鸣鸟、山雀以及画眉等。  研究员使用电脑软件将每一种声音录音转换成了声谱图。就像乐谱一样,声谱图上每一处复杂的线条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