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是在全面总结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理论,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和内容四个方面提出来的。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上看,我们需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避免语文教学对象的单—性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只关注少数可以升学的学生。教育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来的。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如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等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需要。因此,避免教学对象的单一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引起重视并努力实践的。
二、避免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全面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着力解决好语文学科“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解决好这四个问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不迷失方向,也才能使语文学习活动具有逻辑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即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即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的教学模式都会使语文教学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良好的效果。只有把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避免语文学习方式的枯燥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来实施的。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质疑。
1.对自主学习的质疑。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而农村学生由于视野的不开阔和信息的不畅通,因而在新的知识信息的获得上存在缺憾。因此不少教师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切实际的。于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教师提高学生升学率的有力武器,致使农村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其次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次选择练习的难易和题量,或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的不同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形式,等等。
2.对合作学习的质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必各的基本素养。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多,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不少教师认为班额和学生数量限制了开展小组合作的可能性,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也限制了学生合作的效果。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多,但我们可以采取前后桌讨论合作来避免无法开展小组合作的缺憾。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的原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细化合作的任务(通过合作解决什么)。在小组中,要有分工(如谁记录、谁汇报)有合作(怎样合作)。另外,教师要充当好小组成员,参与到合作中去,扮演好合作者的形象。那些无具体合作任务或在合作时教师只关注合作时间以避免课堂结构零乱的组织方式是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因此,只要我们努力去开展、去实施,就不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开展小组合作。
3.对乐于探究的质疑。不少教师认为,让农村学生乐于探究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农村天地狭小和农村学生的性格保守和沉默。具有这种认识的语文教师其实没有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课程的阐释要求语文贴进生活,语文课程要有大视野,开放而有活力,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也就是说,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语文教学都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因为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无城市与农村之分,所以,我们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关键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去组织的问题。
一、避免语文教学对象的单—性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只关注少数可以升学的学生。教育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来的。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如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等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需要。因此,避免教学对象的单一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引起重视并努力实践的。
二、避免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全面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着力解决好语文学科“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解决好这四个问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不迷失方向,也才能使语文学习活动具有逻辑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即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即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的教学模式都会使语文教学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良好的效果。只有把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避免语文学习方式的枯燥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来实施的。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质疑。
1.对自主学习的质疑。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而农村学生由于视野的不开阔和信息的不畅通,因而在新的知识信息的获得上存在缺憾。因此不少教师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切实际的。于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教师提高学生升学率的有力武器,致使农村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其次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次选择练习的难易和题量,或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的不同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形式,等等。
2.对合作学习的质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必各的基本素养。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多,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不少教师认为班额和学生数量限制了开展小组合作的可能性,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也限制了学生合作的效果。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多,但我们可以采取前后桌讨论合作来避免无法开展小组合作的缺憾。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的原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细化合作的任务(通过合作解决什么)。在小组中,要有分工(如谁记录、谁汇报)有合作(怎样合作)。另外,教师要充当好小组成员,参与到合作中去,扮演好合作者的形象。那些无具体合作任务或在合作时教师只关注合作时间以避免课堂结构零乱的组织方式是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因此,只要我们努力去开展、去实施,就不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开展小组合作。
3.对乐于探究的质疑。不少教师认为,让农村学生乐于探究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农村天地狭小和农村学生的性格保守和沉默。具有这种认识的语文教师其实没有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课程的阐释要求语文贴进生活,语文课程要有大视野,开放而有活力,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也就是说,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语文教学都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因为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无城市与农村之分,所以,我们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关键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去组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