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运思能力与阅读技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通过在语文评价领域的积极探索,语文高考试题不断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科学性的特点,这不断为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是每个语文教育者都应当认识到,并自觉为之行动的一个目标。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和应试能力并不矛盾,实际能力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应付考试,我认为在考试中语文能力的运用实际上更多体现的是思维能力的运用。
  我们学过那么多课文,读过那么多书,每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为什么在面对一篇每人都读得懂的现代文时,还是会感到心里没底,回答问题时也经常感到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也勉强是些支离破碎,词不达意的只言片语?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运用。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思考,那得到的只是一种浅阅读,其过程就像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本文以近年山东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分析为例,穿插三种阅读策略的介绍,谈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从而深入而透彻地解读文本,快速而准确地解答问题。
  其一,遵循“情感——思维——情感”的阅读顺序。这也反映了文本结构内容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情感——思维”层次表明了要从文章思想感情底蕴上体会语言内容,“思维——情感”则表明要通过分析字句之间的关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经过思维的分析判断,思想感情会实现从原来的朦胧到清晰,从低级到高级,从浅层到深层的飞跃和升华。而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的设计由于经过了理性的分析和推敲,才能品味出它独特的味道来,才能凸显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来。当前一些阅读理念过于追求阅读过程的情感体验,过于追求感性的作用,这是不恰当的。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形成要以对文本的合理分解、理性分析、读者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而文本语言的理解也要有思想感情的氤氲感染,很难想象没有感情做引导的阅读会对文本语言本身有精确的把握和理解。这就给我们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比如在2008年高考题《歌德之勺》第20题的提问,“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如果没有对歌德不同寻常这一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回答这道题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把巨大的炊勺实际上只是歌德宴请宾客、高朋满座的大场面所必须的炊具,也许只反映了细腻心思的诗人也有豪放的一面。可这显然只是字面意思,并非文章主旨。作者在后面论述勺子之大的时候提到“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此时作者自然联系到歌德非凡的才能上来。“歌德之勺”实际已经另有所指,指的是人生之勺。再如2011年语文高考题《审丑》第22题,分析下“审丑”作为小说标题,所蕴含着的几层含义。如果只从对着墨最多的小臭儿的丑陋言行的描写看,很容易得出“审丑”是对小臭儿嫌弃爷爷追逐金钱的丑陋灵魂的批判,而只答出这一层含义对于分值6分的题目来说显然是不全的,回到文本中来,阅读过程中仔细品味文章中其它跟“丑”有相关的语句,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就比盲目的阅读更能发现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比如此文还可以从艺术(审丑是一种艺术形式),社会(人们对丑陋形象的嫌恶),曾老头(好面子),丑儿与曾老头心灵的美丑对比,“我”与丑儿心灵的美丑对比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得高分不容易,要靠对文本仔细进行一番考量和推敲才行,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于情于理都能解释顺畅,应该都是可以的。
  其二,将某些关键句子省略或置换掉,或者换一种叙述方式,联系上下文,结合内容结构以及主题思想,看看变化后的文章跟原来有何不同。这种策略是处理“好处题”“作用题”的常用方法。这种对比的过程也是用思维进行联想分析判断的过程。例如2010年高考题《〈骆驼祥子〉节选》第20题“第二段开通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对于这道题的解答,便可以运用删除和置换的方法,在这段肖像描写之前是对刘四爷做事风格“虎气”的概述,描写之后引出虎妞,“她也长的虎头虎脑”,可以看出这段描写是去不得的,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如果把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换成祥子或者别的车夫的,显然不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由此对比可以看出,这段肖像描写突出了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人物更加形象具体。还有2012年高考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19题“本文采用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文章内容讲林家从清晨到夜晚一天的生活,是典型的顺叙手法,至于有什么好处,我们在反复阅读文本的时候就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思索、推敲。设想一下,如果文章不是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而是按照从晚到早的叙述方式,跟原来的内容设置结构安排会有什么不同。首先,与题目《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出入,从题目可以看出,既然时间决定,就应该有个先后顺序的。其次,读到最后一段,“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可以看出,作者对“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悠悠节奏”生活步履的向往,所以按时间早晚进行的叙述方式更能强调这种如静静流淌着的河水一样的生活方式,文章的最后一句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的赞美之情,相比于倒叙,从早到晚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更能表达平凡自然的这种状态。
  其三,细细品味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疑难句子。于漪老师说:“有的句子像文章的骨架,失去它们,文章的血肉就支撑不起来,显然,对这些‘骨干性’句子要多一份注意。有的句子像文章的眼睛,是情致与理趣的窗户,显然,对其多加揣摩,有助于我们明白文章的主旨。有的句子像掩藏在内容血肉之中的血脉,由于它们的牵连,文章思想感情有了一条发展与变化的线索,抓住这条线索,自然有益于我们摸清作者感情、思想变化的历程与特点。”这就是说,阅读文本时,对一些话,一些段落的注意力是应该有所不同的,一些重点内容应该格外引起读者的重视,怎样甄别重点非重点内容也应该在平时的训练范围内。心理学研究表明,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能力导致有效的理解。这种能力在应付时间紧迫的语文高考时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时候细细琢磨一两句“文眼”比泛泛地浏览文本能更有效地促进理解。像一些对重难点句子的意义解释,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等问题都可以从这个办法入手加以解决。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20题理解句子意思。“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这句话初次读来的确挺难懂,“动作”“压缩”“改变”这些抽象的词语代表了什么意思?这句话具体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都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对问题展开联想,推理出合适解释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虽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态度,但用来理解这样抽象的句子也未尝不可。在这句话中,“这一动作”是指上文中林劈柴的动作“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为什么说“压缩”呢?从原文意思可得出,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程序是没有变化的,从鸡鸣响起起床到林父的劈柴,如果说劈柴的动作在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进化,比如劈柴工具如果经过了斧头——锯——电锯的演变过程,这个动作就不能用“压缩了的短暂时间”来说了,正因为相同,才能被压缩,好像只是重复着同一动作一样,“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则用借代的手法说明几千年来这种古老的劈柴方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突出了这一古老动作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意义。至于第22题“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直接表达了本文的思想感情,只要稍加整理就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了。
  本文从以上三个不同的侧重点介绍了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具体策略。语文不单单是一门知识课、记忆课,而应该是一门口语、笔语表达和思维训练课。现在在阅读教学的各种讨论中,要求“语感”“诵读”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可否认,经典篇章的反复诵读体悟对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文学修养确实功不可没,但这个过程中思维在不同程度上起着巩固或者促进的作用,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它将在写作和语言表达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思维的作用,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一个问题。
  [作者通联:山东烟台市鲁东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吊窝窝摇,秋千千摇,瑶家妹妹摇大了。摇黑了弯弯柳叶眉,摇活了细细杨柳腰。你摇得山花晃呀晃,你摇得彩云飘呀飘。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就农村城镇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对"十五计划纲要"中关于"实施城镇化战
云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交融带。至今保存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是诸多文化传统中的突出代表,形态各异的传承模式也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 ,席卷全球 ,中国概莫能外。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被迫卷入了现代化浪潮中 ,从1840年到1949年 ,也一直在探索现代化问题 ,跟在别人后面学船坚炮利 ,跟在别人后面学制
远亲是天边的彩云,缥缥缈缈,却很温馨,也许隔着山,也许隔着水,总有一缕情感萦绕牵挂的心。
我国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意味着要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中,阐明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适应的伦理精神,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要矛盾日益集中地表现为市场供需矛盾;当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高和结构升级;社会生产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听觉的艺术,了解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是聆听,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音乐听觉。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
你满脸皱纹镌刻黑土年轮,你满眼沉稳映着嫩水爽心。你挺拔腰身长出松柏神魂,你铁臂铜干裸露严寒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