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具体的客观事实为学习的开始,通过对有结构(即包含着一定概念体系)材料的思考,探索出材料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形成表象,进而通过抽象概括,内化为概念。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探索,发现材料之中蕴含的意义。学生是在“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在“听”中学、在“教”中学、在“问”中学,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讲授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特征是使全体学生进入主动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充满兴趣时,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争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理安全环境,使他们处在一个能动状态。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领着学生“摸石头过河”。教师如果按成人的、程式化的思维方式去给学生所谓的指示、建议,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想象是最丰富的,教师应放手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3.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
  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型学习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材料的支配,其次是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如果教师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探究时间,那么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评论文章《走出1:1的格局》指出,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1的教师为基本合格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甚至1:6的教师为优秀的教师。这足以说明,能不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体现了教师是否真正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是否真正领会探究性教学的实质。
  4.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法、步骤
  以科学课为例,有些课的实验要靠教师讲解,或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获取,这虽然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有效途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探究方法及步骤的。如“给冷水加热”一课中,在“把热水袋放入冷水中和把冷水袋放入热水中结果会如何”的讨论中,五年级的学生提出沉或浮的猜测。在组织实验时,教师只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学生很快就在实验活动中得到结果。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热水会浮在冷水上呢?于是学生又在“沉和浮”一单元的知识中得到一个假设,是由于热水的比重小,冷水的比重大。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就这样学生又开始进行探究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扶他们一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进行研讨和自主运用知识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支配上,更体现在自主运用知识的活动中。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指导学生描述科学事实
  在研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持人或组织者,同时也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者”“提问者”“仲裁者”。学生在描述观察到的事实时,教师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应该让学生自自地描述事实。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听到一些所谓“指导学生描述”的提问,如“杯子竖直放入水中,水进去了没有?第二次实验时,水为什么进去了?”这实际上是向学生提示特定的想法,说教师想让他们说的话,实质上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是怎么想的?”
  2.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进行辨论
  在研讨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也就是说,不要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员,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即使由于观察或实验的失败造成错误,教师也不应该横加指责,而是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再试一下。对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应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获取正确的认识。
  3.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到的事实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头脑里有了对认识对象的认知。通过描述把思维变成语言,使观察到的自然事物、现象,变成了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出的事实。对收集到的事实,学生通常要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又变成发展认识的思维材料。比如,认识电路,学生通过“玩”电路,发现除了金属是导体,有的非金属也是导体;在组装电路时发现,不能短路,否则会烧毁用电器,甚至引起火灾。在这一过程中,应让学生对事实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实践,以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性。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在全球经济危机及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着重分析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重复建设和生产行业的滞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途径。然而,在改制过程中,严格建立资本运营机制却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核心环节
本文对“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在高校教育改革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提高质量,更好地在“产学研工
目的 研究并分析苏黄止咳胶囊联合布地柰德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2016年8月到2017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研究,分组方法为奇
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地区的基本愿望。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当今世界,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各国各地都在谋求自身
一、朗读的意义  1.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或文言文时更是这样。初学古文、古诗的人,要想学好,必须先动口,朗读所学的课文,最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越学越喜欢。  2.朗读能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孤立的词不容易记,而文章是有情节的,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更容易记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许多词只能先靠死记硬背,记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为使新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新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框架,对教师的角色做認真的研究。
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只有与他们畅通无阻地交流,才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用心打造一把把探询他们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