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以载道方可观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崇寿
  字沛然,乐石斋、易铭主人,点石金再传,子芳堂后人。1967年4月生于三台。1982年随祖父刘子芳学习刊刻技术。亦随乡贤王芳珍、曾焕章二位先生游艺刊刻艺事,八九时日,于钟贵明先生深入学习刊刻艺事,并有幸得篆刻大家苏园老点化,学习篆刻艺术,1993年入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系统学习书法篆刻,至1997年入谢季筠先生门下受艺。四川省意象书法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市蜀都书画院副秘书长,成都市政协书画院书画师。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意思就是:有两种学问,一种是以修炼自己的气质之性为目的的“古之人”的学问,一种是以经营外在符号幻象为目的的“今之人”的学问。孔夫子毫无疑问是褒前贬后的。不独学问,一切人类创造性活动莫不如此,书法艺术,概莫能外。
  基于以上认识,评价某人的书法写得好或写得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被叫做“书法艺术”的东西既然存在着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两个价值向度,则在某一价值向度之评判体系中被认为的“好”,恰恰是另一种评判体系中被认为的“差”。所以.我一般不会评判某某人的字好或者差,我只会说:某某人的书法在我所认同的价值向度的范畴之内,而某某人的书法不在我所认同的价值向度的范畴之内。
  昨天,崇寿兄馈赠其近来出版之书法作品集《易铭承芳》,让我说几句话。翻开此书,见其中“一切唯心造”五个字,不禁赞叹说:“这个就是我所追求而未能達到的金石味”。也就是说,这几个字的美学追求,即在我所认同且追求的价值向度之内。说到这里,我不能不就我对书法艺术的美学追求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我认为:书法,绝不是用毛笔将汉字写出一种美感来这么简单。它本质上是一个人精神朝向以及内在生命势能状况的美学化表达。书法,不是那种用来放到展厅里让观众对书法作者的运笔“才华”以及美学形式之创造力表示赞叹的东西,书法,是标识着书法作者对自身浑浊混乱的原始生命势能加以调服和转化、且将之引导、提纯到那“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之“道”的境界的程度的那种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与其说是某种“艺术”,不如说是某种“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导引之术”。书法其实与绘画并不接近,倒与丹道、气功、武术甚或舞蹈更为接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如果认可或欣赏某一个人的某一幅字的话,那将意味着,我从这幅字中体会到一种“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过程。相反,如果一幅字让我体会到的倘若除了“炫技”层面的美学表现外空洞无物,则实在无足观。至于那种骨子里就属于用“书法”来经营外部世界符号幻象的东西,则已经属于我所深恶痛绝的范畴了。
  崇寿兄自学练太极拳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精神气色越来越好,且我从其书法中也似乎可以看到一种打太极拳般运气的走势与凌厉的英气,可谓“书拳一如”。书法对他而言,乃是修行之一途。就修道的标准看,尽管崇寿的通过书法对其原始生命势能之调服与提纯的努力较之“於穆不已、纯亦不已”的“道”境尚有一定距离,然其努力的方向是我所认同的。
  崇寿兄要我说真话。对于书法本身,我能说的真话也就止于此了。不过我倒想说一点书法以外的话。虽然说,修行不离开操持俗务方见修行的真功夫,然待在世俗江湖生态的“气场”中久了,情绪认识难免不受其影响和扰乱。体现在书法上,就是美学追求容易被尘境流行之思想观念的“业风”所吹拂而为其左右。这对于追求臻达一种醇静冲的境界而言,不无是一种干扰性因素。人世江湖,魔障弥天,红尘满地。看透不易,出离更难。修行之道,在于性命双运。性功不到,命功难济。孟子日:“尽性知天”。欲进性功,读书深思,不可废也。
  苏东坡云:“言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用于书法之道,全然适用。今天的人们,毫不怀疑地将书法视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艺术”,人们很少意识到,即使“艺术”,也不过是某种时代精神以及文化集体无意识的美学化表达而已。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集体无意识正经历着一个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分裂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在包括书法之内的艺术领域必然表达为美学取向上分裂。换言之,有些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东西,恰恰是另一些艺术家所极力避免和唾弃的东西。这绝非简单的美学趣味层次上的分歧,乃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论层面的泰坦之争”在美学取向问题上溅起的小小的浪花而已。换言之,在书法呈现的背后,隐藏着“存在论之争”的问题。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为什么会深深打动我们?乃是因为他们的书法中有“道”。我为什么对时下流行的“表现主义”书法很不喜欢甚至于深恶痛绝,乃是因为我从这些个书法作品的背后看到的,乃是要命的“现代虚无主义”之精神气质而已。古之杨朱,见歧路而哭,因为歧路可以南可以北。向北则远南,向南则远北。是故,美学的取向,实在是一种“存在论”的取向。自觉于此“存在论”层面之取向,实艺术创作者之第一要务也。
其他文献
漫画作者创作“漫”语言以表现出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漫画中所传达的意象才能具有引人入胜、撩人情思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中置入巧妙的、具体的、深入的、结合时代的创作构思,才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自然悟出作品内含的深意。  近现代以来,我国漫画名家丰子恺先生、张光宇先生、方成先生、孙光钊先生等老一辈漫画家都在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漫画绘画语言的新思路。因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
主管单位:德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德阳市散文学会  李艳  LIYAN  《德阳散文》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德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杂文学会德阳工作站站长,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德阳工作站常务副站长,已出版散文集《灵魂的维度》《守望》。  寄语  送走2020年,迎来2021年。《德阳散文》与全国文学界同仁共同迎来21世纪开局的第二年,又是国家“十
樊强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會员。
摘要:《孟子》所引《诗经》以雅诗为最。他把歌奏于朝廷的雅诗义用来劝诫君王,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可以说把圣诗进行了人化和俗化。本文通过对其雅诗的引用归纳和分析,探讨孟子强烈的民俗意识。  关键词:孟子 《诗经》 雅诗 义用 俗化  《孟子》一书共引《诗经》36次,有28处23篇都引自雅诗,其中大雅20处15篇,小雅8处8篇,在这之中,又有3处是对话时别人所引,他自己引用的是17处。  一、孟子对《诗经
自《马氏文通》以来,词类研究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划分,具体词性研究又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具体词词性历史发展研究;二是具体词词性平面描写研究。汉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词词性平面描写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往往忽略了二者的联系。本文以“是”为例,探讨词性论争问题。  一、历史论争  关于系词的词类属性,各家观点不一。①实词说。黎锦熙认为系词附属于动词;陈承泽、
两人先是各自在书法之路上独行,而后一见钟情,最后携手同行。高玉才和张义芬都是自幼时起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这份志同道合和某种特殊的际遇,两人走到了一起,并走向平实又绚烂的未来。风雨齐闯,苦乐同享;一生一世执子手,不离不弃共白头。  M=《现代艺术》 G=高玉才 Z=张义芬  M :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走上了书法之路?  G:八岁那年,表哥到我们家过年,当时他的暑假作業就有书法,我特别好奇
邓爱平的兰,柔而不弱,清秀雅丽,或于山崖,或于幽谷,或于顽石,似在随风摇曳。其变化过渡的墨色展示出花叶不同的质地与方位,而运笔的轻重徐疾,更觉干净,石的点染若不经心,虚实相生而法度自在其中。  大凡诗人总都知道“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的梅花,只能入“小窗横幅”,境界虽幽雅,却难免有小家之气。传统画梅注重“梅的韵”和“格”,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特者”为上品,而鄧爱平认为现代画梅的审美标
浩劫瘟神,祸稔恶盈,躏荆楚恁疯传。岂惧邪祟遍,华夏肩担。北阙谋猷纛举,八荒鼎力拔山。更白衣天使,披挂袍甲,斩魅犹酣。   家国系念,死生何计?悬壶日月忠肝。医大道、良德仁术,济世春还。偏染毒身殒阵,亿民悼泪凄酸。屹存碑颂,长青万古,风范人间。   阳春·颂战疫情   岁节临,桃符灿,堪应万邦民忭。焉恶魅橫生,妖氛T、乱渡荆楚尽弥漫。宇穹霾暗。犹驾驭、震雷飚电。唯我党政龙韬妙,神州赤旗高卷。   病
德明先生书法艺术看似写他、写传统,却是妥妥地在写我、写当下,并在写他写我的交流中,证明中国书法是打破空间阻隔和时间界隔的,在形式与内容、当代与传统之间你侬我侬的综合艺术,从而去证明“书者,如也”的中国式审美判断。  就在太多的书法家被“写字”“书法”“书法艺术”以及“传统”与“当代”等问题搞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以的时候,德明先生依然清醒地坚守着书法艺术写他的本分和写我的状态。如此,你说他“写字”也行
在无垠的艺术世界里,传统与现代相融,青年艺术家们以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作的果敢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面貌,这种新不离旧、旧中出新的创作风尚以戏剧界最为突出。在当代戏剧创作舞台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优秀的女性戏剧艺术家崭露头角,她们倾力于文艺创作,或以细腻的笔触抒写着从古至今的故事,或于舞台方寸间演绎世间万物之情感。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陈巧茹在川剧《卓文君》中所扮演的卓文君的一句唱词,人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