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中国人均GDP从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两千年没变!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实际购买力为准),也翻近5倍!
看到过去200年的变迁,我们会问: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能力发生如此大的跳跃?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
首先是“深度”。这体现在单位时间所能生产的东西上。比如,原来手工做衬衣,可能要一天多时间才做一件,但是,现在通过机械化生产,加上流水线式的劳动分工和批量制衣,平均一个制衣工人一天能做好50件以上。原来在南方的粮食、蔬菜生产,一年只能种两季,现在有了温室技术,同一亩地一年甚至可以种20季蔬菜。鸡蛋、肉类的生产速度也因机械化和现代技术而大大加快。
其次是“广度”。一方面是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工业品种类与空间的扩大。在湖南的小城镇,一件手工制做的高质量衬衣在当地卖,可能只能卖20元,但是,同样的衬衣在美国卖,可能要80美元,近600元人民币。这种差价意味着商机。当中国衬衣可以出口到美国后,不仅湖南的裁缝们要生产更多的衬衣,出口卖到中国各地、世界各地,而且每件衣服的价钱能够提升到100元或更高。所以,和原来只能制做衣服卖到本地(即市场范围只在本地)相比,现在的市场范围已跨地区、跨国界,同样的东西更值钱并能卖出更大量的产量,而市场地理范围的拓展使人类创造的东西的“价值量”上升。
不过,财富创造能力的“广度”力量不只是这些,还包括创新所带来的全新收入机会。像电力、石油、汽车、飞机、电话、电脑、电影、电视、报纸,甚至软件和互联网等,这些现代行业都是200年前没有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增加财富创造力的“深度”或说“强度”,而且也开拓出全新的收入领域,使财富的容量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以至于今天中国GDP的85%以上来自这些现代行业。
以上两维度大家谈论较多,但常常被忽视的是“长度”,也就是“时间”维度。原来的世界中,成功的企业家也得等上几代才能成为百万富翁,成为亿万富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有了股票市场之后,股票使得创业者可以将未来无限多年的收入预期提前贴现。这样,盖茨在二十几岁、李彦宏和江南春在三十几岁就能把部分未来收入预期以证券的形式卖掉,这么年轻就成为数十亿美元富翁,而不是要等上几十年、几代! 亲临中国和世界在近半世纪的快速增长,我们今天真的很幸运。比这更幸运的是,我们有着比前人更好、更系统的机会认清财富的逻辑。在1860、1870年代,我们今天熟悉的科学技术(“深度”)、全球化(“广度”)和证券技术(“长度”)要么还刚起步,要么还远不成熟,所以,那时期的研究者还根本无法想象、更无法看到这三维度上的深层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何种奇迹,他们不可能充分理解资本化以及资本全球化的终极影响。而我们比他们幸运,因为我们能亲身体验财富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