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所相关论文
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教育变革成为趋势,而僻处中国西南的四川,虽个别地区出现了新的变化,不过......
清末新政推行后,1906年开始在全国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作为县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历经清末、民初两个历史时期,于192......
[关键词]劝学所,私塾,改良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9—0086—03 清末民初,由于教......
教育经费是影响民国时期开展教育的重要因素.民国初期贪污亏挪学款案件时常发生.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学事诉讼案件中扮......
作为近代县级教育机构的雏形,劝学所内部职能设置已基本完备,主要包括创办新式学堂、主持私塾改良、筹集新式学堂经费、培养新式学......
清末民初教育会的渐趋设立影响到了劝学所教育职能的顺利发挥,于是学部颁布《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明定二者的地位与权限。作为教......
劝学首重筹款,而筹集教育经费是劝学所的重要任务之一。劝学所面对教育财政的极端困顿。实行“就地筹款”原则,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
劝学所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始建于1906年,1923年被县级教育局替代。其成员之一——劝学员,负有提倡新学、......
劝学所作为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发展近代小学教育是其主要职责.劝学所及其劝学员发动群众捐款、集资办学,创办了大批近代新式小学堂,......
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保定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省级教育机构不断完善,学校司、学务处、提学使司相继建立,府州县级教育......
作为近代县级教育机构的最初雏形,劝学所内部的统辖关系已经基本形成。劝学所监督负责监督办理整个地方学务;总董负责统筹协调地方学......
南部县劝学所由学务局改设而来,设立之初乱象丛生,随着劝学所的运作,新学堂逐渐广泛设立并呈现新旧交错的局面。劝学所的职责在南......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地方教育行政体制相继经历了成立劝学所、设教育科、恢复劝学所、成立教育局、教育局改组与重建、裁局设科、恢......
有清一代,公文文种约有130多种,基本承袭明代。除此之外,随着处理政务的实际需要.基层特别是州县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文种,这些文种尽管......
本文通过分析和梳理清末新政时期推广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一一半日学堂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聚焦于半日学堂与普通中小学堂在初等......
彭湃在任海丰县劝学所所长期间,邀请了一批早期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到海丰担任各学校校长和教员,有力地推动海丰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变革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向近代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废科举、兴新学的背景下,地......
在清末的兴学热潮中,州县出现了一个新机构——劝学所。劝学所总董和劝学员由本地人担任,办学经费主要是自筹,职权上包揽地方一切......
“教育”概念演化的跨文化分析石中英一、Education在英语中,education这个词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早期才与busines、science、development等一起获得现在一般通用的意义,成为......
<正> 民初教育是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研究民初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
张謇这位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为南通乃至江苏的近代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就其教育思想作初步的探究.......
清末地方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的形成──苏、浙、皖三省各厅、州、县教育行政机构的状况[日]高田幸男著甘慧杰译承载校前言清末,作为新政......
赵廷选(1869年-1942年),名得璋,字廷选,号青甫。碾伯县人(即今海东市乐都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丁酉科选拔贡生,签分陕西试用直......
地方教育行政体制的创建是清末新政中较有成效的一项改革举措。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为普及和推广初等教育,避免地方上的教育失序现象......
劝学所作为清末民初县级教育行政机构,负责普通小学教育,但却担负着社会教育职责.通过建立宣讲所、半日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