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电影相关论文
何谓后电影情动(affect)?"后电影"(post-cinematic)是一种不同于20世纪的新的媒体制度和生产模式,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数字技术......
“后电影”指向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表征的数字影像,它们以各种屏幕为载体肆意流转,对传统的影院电影形成挑战。这意味着既往的电影......
本文从劣质影像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对其概念进行了廓清.劣质影像的核心媒介特性:数字操控性、动态读写性、媒介自反性,呈现出光学电......
伴随着触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触觉媒介的广泛使用,触觉理论也成为了当代电影和媒介研究领域的新锐议题.其中,媒介考古学家大卫·帕......
电影研究的后理论、后电影等概念,与文学理论使用的后结构、理论之后等,虽都翻译为中文“后”,却有其各自的问题意识与对话对象。......
对"后电影"的理解,近年来逐渐从媒介考古学转向情动理论。但在控制社会这个整体背景之下,二者皆越来越暴露出批判性方面的明显不足......
词源学意义上,“电影”由希腊语kinema得名,亦承袭其“运动”之原意——以此为前提,笔者意欲探讨当代后媒介情境下的电影于“地表......
网络大电影是数字技术催生的一种后电影美学形态,其文化特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制作模式和题材类型来看,网络大电影充分彰......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媒介概念已无法适用于当代艺术,媒介本体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本文以爬梳新媒......
在跨世纪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大背景下,电影正开始由前电影向后电影的转化.在此,后电影这一概念有两层明确的含义,其一是电影......
没有交往/传播,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社会/共同体。交往/传播则需要媒介,媒介形态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按照伊尼斯(Harold I......
【导读】吴冠军教授的新作《爱、死亡与后人类:“后电影时代”重铸电影哲学》借由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后人类思潮,试图把握......
在短视频时代,电影陷入衰亡的危机。在本体论层面上,陷入电影状态与陷入爱一样,是一种纯然的后人类体验。电影是一个将人转变成后......
后电影时代,从电影现象学中汲取理论资源是从当今电影研究的媒介困境中突围的重要路径之一。麦克卢汉作为当代媒介研究的重要思想......
在关于后电影的讨论中,其中一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将它界定为一种新的感知结构。学者们从知觉、情感、主体性和时间综合等角度......
本文分析了电影《她》的人机恋爱中物质性、具身性和性别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传统电影和数字电影之间技术因素的关联。正如......
在台湾,虽然整体上在文化创作的资源与政策这两个面向,似乎一直没有明显而彻底的改善,但却仍见创作者前仆后继地投入(广义的)影像......
本文从数码时代的后电影语言特征出发,认为建立在电子数码技术基础上的电影语言同以胶片为物质基础的电影语言之间发生了重要的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网络走红,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新媒体公司开始涉足纪录片生产,并主要面向年轻用户创作、生产新兴的网生纪录......
<正>一如果说电影能否获得"艺术"的具名尚存在争议,电影作为技术则取得了最大的共识。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电影这样从诞生之日起即......
在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诸多关于数字技术将带来电影衰败和死亡的言论层出不穷。现实的情况却是,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蓬勃发展的......
本文从利奥塔的"反电影"入手,结合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提出的"异艺术",回到电影史中考察"异电影"的主要形式及其谱系,这包括旋......
自数字技术介入影像制作,观众受到各色屏幕影像文化的刺激,对更表象化的影像产生迷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体验力"和"情动力"......
我已经真正投身于电影,是全部的投入。电影对于我,从简单的爱好变成了严肃的理想,现在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对它的热情到......
IP电影作为"新宠",其命名同所指间总显得有些吊诡,甚至龃龉不入。对这一概念的直觉反应通常指向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联网协议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支撑电影研究的种种"大理论",诸如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叙事学等等体系面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日益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