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赫若相关论文
吕赫若的小说以1936年日本“皇民化运动”与1945年台湾光复为界,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无论哪个时期创作的小说都始终带有左翼文......
1937年4月,龙瑛宗以《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日本改造社悬赏创作奖佳作奖(一、二等奖从缺),成为继朝鲜作家张赫宙之后第二位获得该......
台湾地区重要作家、上世纪70年代“海外钓运”风云人物郭松棻的中篇小说《月印》,凸显了20世纪中叶华人社会“断裂”现象背后的意......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瑞雪将北京变成了银白的世界。正是此时,来自海峡两岸的对名学者(其中台湾学者15人),相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
摘要: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推行所谓“战时体制”,军国主义话语权占主导。在必须罩上“皇民化”外衣的背景下,台湾作家创作小说的境遇......
台湾作家吕赫若的短篇小说《邻居》创作于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最为酷烈的 1942年 ,但作家巧妙地利用“故事”本身的多......
日据时代台湾的顶尖日语作家,在1930年代以后通过参与日本本岛的“文学评奖”而博得日语文坛的青睐,被不少研究者视为其熟练掌握了......
叙事艺术的小说与抒情艺术的诗歌距离到底有多远?一切与人类心灵有关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诗性艺术”。日据时期最......
吕赫若的理想是民族的自由与平等,反帝、反封建是其一生文学创作思想的主轴。一些评论家认为,吕赫若迫于时局压力,也创作了一些迎......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
通过对台湾作家吕赫若的代表作《牛车》,与中国大陆作家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进行比较,探讨了两位左翼作家对伴随着殖民地、半殖......
吕赫若(1914-1951)是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台湾刚刚光复,原本以日文熟练创作的吕赫若迅即转换语言尝试用国语进行小说创作......
本文以日据时代用日语创作并获取巨大成功、而在台湾光复后才尝试转入中文来进行创作并最终形成了不同文学选择的台湾“语言转换作......
吕赫若(1914—1951),本名吕石堆,台中丰原人,毕业于台中师范。吕氏集教师、音乐家、作家于一身,其生涯涵括日帝统治和复归祖国两个......
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作家吕赫若娴熟地使用隐喻写作手法,使语言无限地扩展,使现实在特定的语义中最大化地扩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无限......
台湾现代作家吕赫若善于以表层上可为敌对者接受的隐喻形式掩饰内心的义愤与抗争, 陈述其社会理想。这种书写策略赋予其小说文本独......
<正> 孙康宜教授是美国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Chace’56讲座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孙教授专攻古典文学,主要领域在六朝诗歌......
从台湾光复到“二二八事件”发生,短短两年时间里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既有回归到动荡不安的祖国这一客观......
<正> 对日据时期台湾"皇民文学"的具体表现,如今众说纷纭。有人盗用"殖民地的伤痕"的名义为其开脱,甚至把当时用日文发表作品的人......
吕赫若与战争末期台湾的“历史现实”——《清秋》析论吕正惠《清秋》是吕赫若在日据时代末期所写的最重要的一篇小说(也是他所有小......
1945年8月15日,日帝败战投降,于是在1895年从中国被割让出去的殖民地台湾宣告光复,复归祖国。仅仅距此一年五个月以后,台湾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吕赫......
本文通过殖民统治时期吕赫若的小说《邻居》、《庙庭》等来阐述以吕先生为代表的本地作家对于日本统治者所掀起的“皇民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