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性相关论文
明末医学家吴有性生平,据有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居地当在姑苏洞庭山(今江苏吴县东山镇);担任过族长;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卒于......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其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治疫先河。首次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戾气,其传染性极强,......
"伏邪"概念源自,明末吴有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戾气"的概念,赋予"伏邪"新的内涵.吴有性认为寒邪无形,而戾气有形,具有物质性;邪气所......
主要从吴有性《温疫论》中探讨其对烈性传染病有原学方面的认识。他认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下法治疫钩玄雍履平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天长239300)吴有性(1587~1657),字又可,号澹斋,明末清初医学家,著《温疫论》,为我国发明传染病病因的先驱,对疫......
通过对吴有性《温疫论》中关于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特异性定位、流行情况、地域和时间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说明吴有性对传染病学......
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鞠少斌,杨克彬主题词吴有性,《温疫论》,体质学说体质,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抗邪能力的强弱,以及常态下人......
《温疫论》中体现杂气致病、邪伏募原、一药治一病等学术致思方向,既重视对具体、微观病因探求,又重视对传染性疾病共性研究;在治......
试论吴有性《温疫论》在温病学中的贡献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刘宁吴有性,字又可,号澹斋,明末江苏吴县人。生活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至十六......
吴有性的《温疫论》(1642年)是中医温病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他在书中倡导杂气致疫学说,为整个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
目的 研究明代温疫学者万全、吴有性等诊疗疫病、温病的基本思路,及对清代温疫学派的影响。方法 系统梳理万全、吴有性等明代医家......
"主客交"是明末医家吴有性温疫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主客交"学说的本义和后世影响展开研讨,并提出其学术内涵有狭义、广义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正>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三汤之合称,方出自《伤寒论》。承气之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盖用之当,可化险为夷而有立竿......
在中医病因学史上,明代医家吴有性(1561—1661?)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可谓独具一格,成就卓著。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深......
<正> 明末以降的中医历史上,出现了两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们作为时代的觉醒者,捕捉到了中医发展的新契机,并以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带......
通过对吴有性《温疫论》中关于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特异性定位、流行情况、地域和时间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 ,说明吴有性对传染病......
<正> 明代末叶,在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有位民间医者,姓吴名有性,字又可。多年来,怀着一颗为人民效劳的赤心,为我国传染病学的诞生......
明.吴有性《温疫论》行世以来,版本多达80余种。经考察,该书虽在明末刊行,但原版已焚毁。当今各图书馆书目所记载的现存明末版《温......
明末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针对当时疫病流行的情况,通过潜心钻研,认真总结,著成《温疫论》一书,对温疫病的病因、病机、证法、方药提......
邪从口鼻而入,是清代以后医家提出的。医家缪希雍、吴有性、喻昌均对邪从口鼻而入提出自己的看法,分别为邪入多犯阳明、寒湿传入不......
号“斋”名医琐谈张鸣钟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医学家@杨士瀛@罗天益@戴思恭@楼英@王纶@万全@薛已@吴有性@肖士熏@王士雄古代医家以“斋”为号者......
明代多次发生瘟疫流行,尤其适值明末,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
<正>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温病学家。著《温疫论》,首创戾气学说,治疫力主攻下,擅用大黄,为临床开拓思路,颇多启迪。......
<正>吴有性(约公元1581~1661年),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学家,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时代,疫病流行,诸医以伤寒治之不效,推究病情,悟......
<正>我国古代称传染病为瘟病,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传染病的记载。在明代以前,医学家们一直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依据,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