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相关论文
摘要 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多与狗有关的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汇基本上以名词类、形容词类和以“狗”为核心组成的骂人话为主。在这些......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国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是明代,它西始于甘肃省嘉峪关......
明怀远将军卞世祥墓志一合两块,分为志盖和志石,均为青石板刻就。长62.5厘米,宽41厘米,志盖厚3厘米,志石厚5厘米。志盖阴刻楷书“......
初夏时节,为一睹声名远播的李成梁石牌坊,笔者专程赶赴北镇市。漫步在广宁城内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鼓楼,城墙南北两面分别书......
在一些武侠小说中,总有一些主角身负杀父之仇,埋头苦练武功,多年后终于成为绝顶高手,成功追杀仇人。在古代社会,家族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
培根曾有过“读史可以明智"的论述,作为哲学家,他的话自然是有其哲理的。然而他告诉我们的只是“读史”的功效,而对如何地“读史”却语......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胞弟 ,是清王朝开国创业的奠基人之一。万历三十九年 (16 11) ,他被兄长努尔哈赤幽禁而死。......
李成梁与蒙古部族关系,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明政府对辽东边疆民族政策的直接写照和反映,本文追溯了明政府与蒙古兵戎相见、互若仇......
自清朝逊国,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创建人即失其至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字已被人们遗忘。在沉寂了大半个世纪以后,直到改......
本期推荐的书都是各大排行榜上最炽手可热的畅销书。现代社会里,有太多现实的利益的因素,贴近生活的描述最易激起我们这些平凡人的共......
公元16世纪的西班牙帝国曾经有一个想象力十足的计划——征服中国。在西班牙人眼里,征服中国似乎不费吹灰之力,有那么一两万兵力就......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
<正>天启七年(1627)八月,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朱由校子嗣早夭,皇位只能传给弟弟朱由检。朱由检继位后改年号为崇祯,是为明思宗。......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明朝统治下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东海(野人)三部。海西女真辗转南迁,其中一部分移居开原边外,形成叶赫、哈达、乌拉、辉......
明朝末年的辽东地区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危机重重,边患问题严重.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后,结合辽东地区的地形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状......
<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身为隆庆、万历两代帝师,于隆庆元年二月入阁参赞机务,始入围......
<正>1襄平这是目前辽阳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公元前284至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遣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
<正> 中国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每每被落后民族所征服。所以被征服并不单纯由于对方武力如何的强大,而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政治......
<正>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建立后金政权(1583年)距今已430年。那时的努尔哈赤还是一个欲报父、祖之仇的25岁的青年汉子。起兵立......
<正> 明代中后期,明初实行的卫所制逐渐弛废,募兵制代之而起。与此同时,军队中私养家丁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很快盛行,直至明后期发展......
<正>水龙吟[明]孙承宗平章三十年来,几人合是真豪杰。甘泉烽火,临淮部曲,骨惊心折。一老龙钟,九扉鱼钥,单车狐搰。念山河百二,玉镡......
<正>对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来说,防范和消灭游牧民族的侵略始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农业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使古代中国的军队拥有了......
努尔哈赤父子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镇守辽东三十年的总兵李成梁,由此被扣上"养虎遗患"的罪名。本文通过反思明朝在辽东民族......
努尔哈赤父子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镇守辽东三十年的总兵李成梁,由此被扣上"养虎遗患"的罪名。本文通过反思明朝在辽东民族......
李成梁是明朝后期辽东地区著名的军事将领,镇守辽东30年期间,先后十次奏大捷,在当时有"南戚北李"之说。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很少发现......
<正>16世纪末,日本征伐不休的战国时代刚刚结束,踌躇满志的丰臣秀吉决心到比日本更广阔的空间施展一番,计划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
<正>书上说,塞北皆胡地也。于是有了秦开戍边,有了万里长城,有了关里关外。其实,秦开还没有到来之前,便有了新乐文明,那是7000多年......
李成梁在第一次担任辽东总兵期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多次奔袭敌方老巢,出战必胜。然而,李成梁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