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杭育相关论文
乡土小说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其创作与研究源远流长。东北文化与吴越文化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
1985年的春天,阿城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怀着急切的心情召集王安忆几位朋友小聚。多年后,王安忆回忆道:“这天晚上,我们聚集到这里,每......
<正>20世纪80年代是20世纪文学史上第二次的引入西方文艺思潮的高峰时段,其中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了意识流手法,以刘索拉、徐......
异彩纷呈的神话意象是新时期小说中的一道奇异的景观。在新时期之初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神话意象是作为道德理性的化身出现的,80年代中......
李杭育在其小说中构建了一个有鲜明地域色彩、硬气而孤独的葛川江文化世界,小说显示了在“现代性”反思上的暧昧性,呈现出一种理智......
在《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中,李杭育重点塑造了福奎和耀鑫两个“最后一个”形象。但他在表现这两个“落后者”形象的同......
小城文学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杭育80年代的几个短篇,对"葛川江"上的一群朴野、粗拙的精魂,表现出了无限......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寻找葛川江之魂的过程.葛川江是流动的,流浪是它的魂.象征和神话这两种叙事手法的灵活......
“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承继的文学创作潮流。如同一颗......
【正】 一风格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一部分青年评论家的记忆中,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的杭州聚会,至今历历在目。这番情形就象一个半大孩......
【正】 一应该说,作为一种思潮形式的寻根文学,已经基本上从文坛消失了。与它的轰轰烈烈的开场鼓相比,收场的锣声就显得稀稀拉拉了......
【正】 现在,我正坐在书桌前搜寻着记忆里的每一角落,使那些淡淡的残痕再度复原为一个个具象——1986年已剩下了最后的几天,我不愿......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
【正】 几乎一年中的每个季节都会有大量的雨水倾泻而下,这雨水造就了长江三角洲地带湿润的气候,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水网,土地在水的......
【正】 悲剧,不论是作为一种文体形式还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都有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叔本华、鲁迅等对悲......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其中情节淡化的趋向象题材选择、主题嬗变、文体更迭与叙述视点转移等一样,十分......
<正> 文学活动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虽然审美评价与审美价值尺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是如果把美、美感和审美仅仅理解......
<正> X:这两天,我看了李杭育三本小说:二部中短篇集和一部长篇。Y:是《最后一个渔佬儿》、《红嘴相思鸟》和《流浪的土地》吗? X:......
<正> 早在一九八○年前后,李杭育就已经开始撞击当时对他紧闭着的文学之门;迟至一九八三年,这扇高峻的大门才霍然洞开了——是被一......
<正>在1980年代的个人政治中,个人首先是从具体的劳动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个体经营的劳动模式成为主要关注的对象。第二,在这种......
寻根文学的浪漫主义特征以返回为标志,被返回精神驱动,具有反现代、反历史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返回自然、返回生命、返回传统。在寻......
李杭育在其小说中构建了一个有鲜明地域色彩、硬气而孤独的葛川江文化世界,小说显示了在"现代性"反思上的暧昧性,呈现出一种理智与......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中的葛川江人以他们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具体演绎了庄禅"自然至上,生命至美"的人生观。未明显受到现代化影响......
<正> 也许是苍朴的葛川江和新世界共同给予的原因,李杭育系列小说散发不尽的朴拙的情趣和新时代鲜亮的折光,为小说的背幕拉开了葛......
李杭育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就是"葛川江",他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各不相同,他们明艳活泼,在葛川江的这片沃土上挥洒着自己的......
关注文学写作的区域性、地方性,确实为文学研究展开了一重全新的空间。尤其是在特定的文学领域,这种研究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在华......
在“葛川江”系列小说中,李杭育以宏观与微观交叉切入、俯视与仰视穿插交织的叙事网,给我们展现了葛川江这片神秘地域中的鲜活和蛮......
<正> 李杭育的作品,不象人们想象之中钱塘江流域的风光那样,有着青山绿水的秀美、朦胧的灵气。相反,它粗犷、豪放、硬朗且浑脱,有......
当代中国小说出现了一个“八五转折”。这种转折,改变了小说批评的历史地理图,批评的重镇这时开始由北京转向上海。而在这一转折中......
寻根文学作家确立了表现民族文化内涵和建构民族文学特色的目标后,他们又在思考着运用什么方式去实现目标的问题。尽管目标是共同的......
【正】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那场寻根文学的争论,重新考察在文学寻根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的时候,由于时间的沉......
<正>在对"寻根"的研究中,不要把"根"与"文化"看得太重要,重要的是"寻",而不是"根"绪言1993年12月,韩国学者宋寅圣(当时是台湾中国......
本文从寻根作家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其艺术思维过程和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
<正>张涛来信,约我写一篇关于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章,以供杂志社策划"寻根文学三十年"专题之用。我不由心头一动,竟有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