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声相关论文
曾运乾(1884—1945),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音韵学家,湖南省益阳人。早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长沙报纸风起云涌,先生写得一手......
我最早接触到曹先擢先生的大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2000年8月在北大西门外的邮电疗养院,召开了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语言学......
还记得那是2007年,我在硕导骆瑞鹤老师的带领下,借孙老师在武汉开会的机会,第一次拜见了孙老师,并表达了我想考博的愿望。一路走回珞珈......
(北京师范大学承德附属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语源学原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在利用谐声偏旁进行词汇教学......
段玉裁创立了古韵十七部.他的第七部是侵缉合部,第八部是谈盍合部,即第七第八两部闭口韵是阳入合部.但在他的和中并没有阳入押韵的......
明儒赵捣谦所作《六书本义》是明代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明代第一部以阐释“六书”理论为导向的字书.在“六书”名目中,赵捣谦《......
段玉裁对谐声偏旁“周”及“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说明,《说文》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原则并非“同谐声者必同部”,而是另有其他。“谐......
江有诰,生年不详,卒于1851年,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是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清儒中的后起之秀。《音学十书》是他一生中主要的学术著作,主......
古音"东""冬""侵"三部的当分还是当合,历来观点不一。文章从地域和时间的角度对《诗经》《楚辞》以及汉赋的韵脚字进行分析,同时结......
本文认为,对形声字的分析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从形体结构上分析,从表义手段上分析,从表音功能上分析,并且各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操作......
“照三归端”问题一直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所在。为了更为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问题,通过对又音、谐声、读若、假借、......
谐声系统中,晓母的谐声关系十分复杂。我们通过对晓母谐声关系的分析,认为造成如此复杂的谐声关系是由于中古汉语晓母上古有不同的来......
《广韵》中有一些反切上字出现的频率很低,这首先是因为《广韵》反切来源的复杂,而整理者对全书反切并没有作完全的整理。其次,也......
前贤时哲已证明照三系字和见系、端系相关。根据大量的谐声、又音等材料可以推测出古音见系和端系音近可通.据此理论,进一步系联了两......
复辅音学说是音韵学上有影响的学说。但是,我们通过考察高本汉《汉文典》(潘悟云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复辅音的声韵配合特点,通......
谐声关系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明晓互谐现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31个从母字为参照,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明......
清代学者万光泰在音韵学研究上成就非凡,在《说文》研究上也卓有成绩。其《说文》研究,重视音韵问题,《说文》谐声与《诗经》用韵......
上古汉语无复辅音:1.汉字谐声的特殊现象是汉字时空音变或俗读误读造成的,不可作为复辅音的根据;2.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有复辅音不能类推......
"古合韵"体现的是古音材料中常规谐韵关系与例外失谐现象之间的矛盾,特征是"古与古异部"。段玉裁用"古合韵"统摄了韵脚、谐声、假......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
段玉裁对"舟"声诸字的归部,并非遵循"谐声同部"的原则。韵脚字的归部依据押韵情况;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对多音字......
论文讨论简帛本、传世本《老子》所见九组通假字(兼及谐声、词族、异文等)所反映的音韵问题,并对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白一平......
该文以关于《释名》释例的研究以及误读《释名》的实例为引论,旨在论述《释名》卓著的训诂特色:即声训中充分使用含声训字复音词。为......
《成均图》交纽转中的盇泰之转,是盇部字唇音尾(-p)弱化消失,其音流入泰部去声(收-?)。同理,缉部字唇音尾(-p)弱化,其音也流入队和......
湖北崇阳地跨鄂、湘、赣三省交界,其方言属于赣语大通片,依上古音类学对其方言声系分辨,可见它含有几个明显的上古音特征,如古无轻......
金理新先生提出在上古文献之中,收-d尾的质部、物部和月部字与以元音收尾的韵部字常常有意义上的联系,清儒把这种联系称之为通转,......
异读是一种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拼音体系的文字中,除了重音或词汇扩散等特殊情况,读音的差别可以通过文字体现出来:而汉......
东汉郑众称六书的"形声"为"谐声"。形声是六书中最多产的一种造字方法,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形声字。其形符表示该字的意义范围,......
文章具体指出"六书"说内涵者实始于东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探讨各家六书观,亦为学术史之必然。郑玄承袭先郑郑众之"六书"观,其......
通过考察上古与鼻音结合的复辅音的拟音问题发现:1)从"耳"、"矛"等谐声偏旁的谐声关系可得出《说文解字》谐声具有层级关系;从"尒"......
本文对麦耘教授的《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若干问题之我见》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本文认为: (1)在谐声材料方面对王力上古声母研究的......
本篇论文特别关注魏晋南朝时期骈体公牍文的发展成熟,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魏晋南朝时期公牍文的发展壮大及其原因”从......
本文综述了1926到1998年间比较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高本汉,作为一个先行者,在他的著作《中国音韵研究》 (1915-26)中最先应......
上古音在汉语史乃至整个汉藏语系的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前人不断地探索中,上古音的研究材料日益丰富,诸如先秦韵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