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TPase基因密码子偏爱性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第12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rachen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新发现的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 dUTPase基因(登录号DQ486149)和32 种参考疱疹病毒dUTPase 基因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爱性。结果表明DEV dUTPase 基因编码蛋白长为477个氨基酸链,其中包括五个以3-1-2-4-5为排列顺序的保守基序。CAI,ENC,GC3S 值表明疱疹病毒dUTPase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呈偏爱性,与基因的宿主进化相关。DEV dUTPase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具有同源进化保守性,相似于禽类α疱疹病毒。不同生物物种的疱疹病毒dUTPase 基因密码子使用偏爱性各异,但不存在种属特异性。61种密码子使用在预测的多肽,第3位密码子强烈偏向于A和T。DEV dUTPase基因与大肠杆菌、酵母及人3种密码子使用频率差值较大的大肠杆菌有19个,酵母有16个,人有15个。方差分析显示DEV dUTPase基因密码子与酵母差异极显著(r=0.536,P<0.01)。DEV dUTPase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爱性程度与基因表达水平有高度相关性,为基因分类地位的确定和功能研究提供有用数据。
其他文献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将将DPV弱毒苗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天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抗体滴度(以Log10表示)。所有免疫鸭检测样品中均可检测到DPV特异性IgG、IgM和IgA抗体。血清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G
pET32a-σC重组菌大量诱导表达后产物用低压液相层析仪进行组氨酸标签的过柱纯化,在100mM咪唑buffer洗脱下来的蛋白较纯,测得其蛋白的含量为150μg/ml。用本实验室建立好的σC-ELISA方法对免疫的动物在13、20和35日龄分别采集血清进行抗体的检测分析,从抗体的水平看二免后蛋白质免疫组的抗体转阳率(73.33%)高于S1133全菌灭活苗组(63.33%),而从整体抗体的平均值水平
采用软件DNAStar Protean程序,综合运用二级结构、亲水性、可塑性和抗原性指数等参数,对本实验室所发现的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v毒株UL6基因(GenBank登录号EF055890)的氨基酸序列进行B细胞表位预测,分析结果显示UL6蛋白羧基端第Thr507-Gln515、Thr521-Met529、Asp531-Phe539、Gly544-As
dUTPase是一种催化水解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为脱氧尿苷单磷酸(dUMP)的普遍存在的重要水解酶。许多病毒编码病毒特异的dUTPase,通过降低细胞中的dUTP水平,减少dUTP在DNA合成中的插入和错配并为DNA的合成提供必需的原料(dTTP),在保证病毒DNA复制的正确性和顺利进行上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个大小为1344bp,与疱疹病毒dUTPase 同源的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
定量检测肠炎沙门氏菌(SE)不同途径感染雏鸭后消化道内大肠杆菌属的动态变化规律。鸭源肠炎沙门氏菌(SE)经口服、滴鼻和皮下注射感染7日龄雏鸭后,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SE感染后30min、1h、2h、4h、8h、12h、24h、36h、48h、72h、6d、9d无菌采集的每1c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各肠段内大肠杆菌属DNA拷贝数(以对数值表示)进行检测
定量检测肠炎沙门氏菌(SE)不同途径感染雏鸭后消化道内葡萄球菌属的动态变化规律。鸭源肠炎沙门氏菌(SE)经口服、滴鼻和皮下注射感染7日龄雏鸭后,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SE感染后30min、1h、2h、4h、8h、12h、24h、36h、48h、72h、6d、9d无菌采集的每1c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各肠段内葡萄球菌属DNA拷贝数(以对数值表示)进行检测
以鸭源致病性肠炎沙门氏菌(SE)为抗原免疫兔制备兔抗SE高免血清,并以High-Q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兔抗SEIgG,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SE的方法。并应用建立的方法对SE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哈氏腺、心脏、肾脏、肝脏、脾、脑以及空肠、回肠、法氏囊中可以检测到SE抗原,并且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石蜡切片中
为探讨鸭瘟强毒感染诱导鸭局部黏膜和免疫器官中IgA细胞水平变化的规律,将雏鸭于皮下、口服和滴鼻感染DPV强毒后3、6、9、12、15、21天宰杀,应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染色法(IISM)对消化道、呼吸道和主要免疫器官中 IgA生成细胞和IgA进行定位检测。结果显示:DPV皮下感染鸭后,各组织器官中IgA生成细胞数量下降或变化不明显。口服和滴鼻感染鸭小肠黏膜固有层中IgA生成细胞数量于感染后
探讨鸭瘟弱毒苗在不同途径免疫鸭体内侵染、增殖和排泄规律,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弱毒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应用TaqMan-MGB 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实验鸭免疫后第10、30、60、90分钟、第12、24小时和第6、9、12、21、36、60天的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回盲处、血液、气管、气管分泌液、食管及其分泌液、十
将经纯化、复性的鸭瘟病毒UL6基因原核表达蛋白与等量弗氏佐剂混合制备重组蛋白疫苗,免疫7日龄雏鸭,并在免疫后3、5、7、10、14、21、28、35、42、49、56、70、84、98d分别血清检测ELIS A效价,并于免疫后21d以DPV-CHv强毒攻击其中一半雏鸭,根据攻毒后雏鸭发病率、死亡率及组织器官病变程度判断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8d重组蛋白ELISA抗体效价达到最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