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研究的路径转向--基于新文化史学的研究视角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文化史学是批判与质疑新史学而产生的史学潮流,它注重文化的解读与阐释.新文化史学的研究理路为教育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提供了诸多启示.研究对象下移到民间的普通民众;研究领域拓展的更为广域丰富;研究方法注重跨学科采借;表达方式转为生动形象的叙事;史料来源变为多元化搜集等等.这些路径转向也是教育史研究摆脱自身困境的应对之措.
其他文献
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主要由执教权和就职礼组成.大学和教会为争夺教师资格控制权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战争,这是一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斗争、磨合、妥协的历史.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对学术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留下有益参照,并运用分权制衡理论讨论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资格制度。
胡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他坚信"教育救国"理念,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在大学层次设置、学术研究、教师聘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提升其质量除了以建立体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加以保证外,让博士研究生养成其内在优良品性至关重要.诸如,视恪守学术的真诚如同生命;在宽厚知识基础上善于独立思考;成熟和成长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等.此外,在招生制度、培养环节、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导师的遴选与指导等方面,于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像德意志那样,为人类造就初那么多饮誉世界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但是,在1933年后,德国大学却逐渐衰落,它的科学之王的地位是如何陨落的呢?本文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几个时段,对德国大学的发轫、兴盛、危机和衰落做一番述评。分别为第一篇:“春色满园关不住”——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大学的崛起;第二篇:“山登绝顶我为峰”——柏林大学模式;第三篇:“别有幽愁暗恨生”——魏玛共和国时代洪堡教育理念的全
大学组织变革,尤其是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并没有改变大学组织的非营利性.大学知识生产的专业性、自主性、创新性和教师的劳动特性、工作性质决定了大学组织与生俱来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也决定了大学组织的非营利性.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大学组织,关心长期效益,建立声誉制度至为重要.
中国近代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逐渐深入,涉猎领域更加广泛,成果日益丰富.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中国近代教育史教材和图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很好的转化和呈现.《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是其中较为集中的系列,各卷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示了多彩的教育形态,总结了经验教训,为当今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借鉴,本论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丛各卷从不同的视角
在中国近代史上,商务印书馆被人们称为一个"大教育机关",此言不虚."出版社办教育机关,而不是教育机关办出版社!这就是本世纪(即20世纪——引者注)初商务印书馆的奇景."在商务印书馆举办的教育事业中,尚公小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尚公小学之所以有重要影响,是与叶圣陶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教学专家在此弘文砺教、从事课程教材革新分不开的.1915年4月-1917年1月,叶圣陶在尚公小学一边教书,一边编书.叶圣陶在
近代中国按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大规模编印出版大学教材始于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大学丛书"的编印出版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大学教材的建设,也推动了近代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而且商务印书馆通过编印出版"大学丛书"首创大学教材联合编审的方式及机制,对近代中国大学教材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考察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编印出版及其意义影响,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大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历
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以宣扬妇女成为好母亲和好妻子为目的的阶段;准备阶段.围绕着"什么是女性教育",在"美国女性教育协会"的领导下,通过回忆录、沉思录以及书信等方式,对殖民地时期的女性教育进行反思阶段;专业化阶段.在向欧洲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教育是否是性别分工形式的工具",史学家们纷纷将视线转向女性高等教育史.创立阶段.在古
历史学与文学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历史学在语言文字表述方面可以适当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这样更有利于增强研究成果的可读性.有鉴于多年来有的教育史学读物过分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致使部分论文或著作高深难懂,缺乏可读性,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有必要教育史学呼唤文学.一方面,从人类积累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教育史料,将其引入教育史研究;另一方面,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借鉴文学手法,突出教育史著作的可读性,力求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