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jsword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水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态诸系统在内的复合大系统,要建立节水型社会就必须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施和管理.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了节水型"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效益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
其他文献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维持健康的控制因素.在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特点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通过了解节水型社会内涵及比较不同节水型社会试点工程建设的成果,总结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及方案,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问题,探讨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提出具有实用意义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该模型是一个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控制目标,以水资源系统变化模拟、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方程为约束的判别模型,称为"控制目标反推模型"(简称COIM模型),可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或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本文并列举了在郑州市的应用实例,是对作者近期关于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
由于受频繁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用于水资源评价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序列失去了一致性.本文提出了基于降雨径流关系分析的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频率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时期变化环境下年径流合成序列的频率分布.对潮白河水资源分区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序列在1974年前后变异显著,且年径流量明显减小,这种情形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不利.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结合鞍山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在工业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以及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些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对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提出了对策建议.分析认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开源的同时,把节约用水放在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优先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庄严使命.围绕如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命题,提出了科学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科学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客观机理和运作规律、科学经营政府部门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表率和导向作用等建设性思考.
文章介绍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情况,并对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的明确各方职责、考核制度建设、规范合同管理、资金安全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强化黄河工程日常管理的措施.最后,文章还针对当前黄河工程管理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提出了建议意见.
东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黄河亚行贷款项目中投资、规模、工程量均较大的一个分项工程,在堤防建设过程中第一次实行了征地移民监理制.移民监理通过现场复核、统计检查、监理通知和监理报告等规范化的工作,对移民项目的实施起到了有效的保证和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监理的管理职能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亚行项目东明堤防加固征地移民监理的实践经验将对移民监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借鉴.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是对水利水电工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做贡献与影响的一种评价.它是从全社会角度对水利水电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优化方案设计,促进项目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社会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的作用与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具体的原则有:多目标综合评价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公众支持与参与原则,生活改善原则,社会安全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废污水排放量随之增大,山东境内向黄河排污由20世纪80年代的2200万m3,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5500万m3[4],同时黄河流域连续降水少,水量偏枯.在这种新的条件下,黄河下游水质也随之变差.自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年对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后,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