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注和基因枪轰击小鹅瘟病毒VP3基因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小鹅瘟病毒(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以每只200μg、100μg、50μg肌肉注射和6μg、3μg、1μg基因枪轰击的方法免疫六组BALB/c小鼠;以PBS和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于免疫后不同时间采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肠和免疫部位肌肉,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cDNA-GPV-VP3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含量情况。检测结果表明:pcDNA-GPV-VP3免疫小鼠后1-3 h后可分布至小鼠体内各组织器官中且含量达到最大,随后含量下降,但仍能持续存在31 wk以上。在肌肉注射pcDNA-GPV-VP3三组中,基因疫苗的剂量和基因疫苗在组织中的含量呈现正相关性,15wk前差异显著,但15 wk后差异不显著;在基因枪轰击pcDNA43PV-VP3三组中,基因疫苗的剂量和基因疫苗在组织中的含量呈现较弱的正相关性,各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不同剂量pcDNA-GPV-VP3肌注和基因枪轰击免疫小鼠后能迅速分布到机/体个各组织器官并达到最大含量,之后含量下降,但较长时间后(31wk)仍能在组织中检测到有一定含量。
其他文献
观察重组鸭α-干扰素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采用DHBV阳性血清感染1日龄的北京鸭作为乙型肝炎动物模型,将重组鸭α-干扰素按500 U、1000 U、2000 U三个剂量分别对感染鸭进行肌注治疗15d,同时设立拉米夫定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治疗前后和停药后鸭血清、肝、胰、肾、脾、肺、心、脑、十二指肠等组织中DHBV DN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拉米夫定对照组于用药后,血清
为探索鸭α干扰素(IFN-α)真核表达质粒(peDNA-SDIFN-α)对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将pcDNA-SDIFN-α以1、3和6μg/只3个剂量用基因枪轰击法分别免疫28日龄鸭,以PBS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所有鸭15d后接种鸭瘟(DP)弱毒疫苗,接种后第3、7、14、21、28、35,49、63,84 d采血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测定鸭外周血
本文将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以每只200μg、100μg、50μg肌肉注射,6μg、3μg、1μg基因枪轰击的方法免疫30日龄四川白鹅,以生理盐水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于免疫接种后1h、12h、1d、3d、7d、21d、35d、63d、105d和217d采集全血以及各组织器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DNA-GPV-VP3在雏鹅体内表达的时相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小鹅瘟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按每只6 μg基因枪轰击和100μg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小鹅瘟弱毒疫苗按每只100μL免疫BALB/c小鼠,以peDNA3.1(+)和生理盐水为对照。并于免疫后3、7、14、21、28、35、49、63、77、105 d采抗凝血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ACS)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和
鸭α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pcDNA-DuIFN-α)以不同途径(基因枪轰击和肌注)免疫28日龄北京鸭,15天后接种DVH弱毒疫苗,同时设空载体+DVH弱毒疫苗、生理盐水,DVH弱毒疫苗以及pcDNA-DuIFN-α免疫鸭对照组,10只鸭/组,于DVH弱毒疫苗免疫后5,7、14、21、28、42、56、70d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和鸡胚中和实验分别对免疫鸭外周血的C
本文将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以每只200μg、100μg、50μg肌肉注射,6μg、3μg、1μg基因枪轰击的方法免疫30日龄四川白鹅,以生理盐水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于免疫接种后1h、12h、1d、3d、7d、21d、35d、63d、105d和217d采集全血以及各组织器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pcDNA-GPV-VP3在
本文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间接免疫酶染色(ⅡS)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的DFIV-Ⅰ抗原的方法,并对DHV-I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Ⅱ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脏等出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脏以及健康雏鸭的肝脏出现
本文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通过对各种反应物的工作浓度与作用时间的优化,建立了DH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结果表明建立的IFA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脏等出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脏以及健康雏鸭的肝脏出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脏、脾脏、肾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小鹅瘟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按每只6、3、1μg基因枪轰击和200、100、50μg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pcDNA3.1(+)和生理盐水为对照。并于免疫后3、7、14、21、28、35、49、63、77、105 d采抗凝血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和流式细胞仅(FACS)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和CD4+、CD8+淋巴细胞动态变
将鸭瘟弱毒疫苗用肌肉注射免疫28日龄鸭,接种后采血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测定鸭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用流式细胞仪(FACS)测定CD3+T淋巴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免疫组鸭T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于21~28d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数量于21~28d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血清抗体水平在28d时达到峰值,并于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