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前出现抑郁情绪属于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一种精神症状表现,但当症状已严重影响到了患者工作、学习、日常社会活动及人际关系时,则属于严重的PMS或称经前期焦虑性障碍(PMDD)。与发生在75%妇女中的轻度症状不同,PMDD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大约3%-8%的育龄期妇女,以经前两周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易怒或其它一些症状为特征,是一种以躯体和情感失调为主的精神、心理失调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保健机构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IV(由美国精神病协会制订)把PMDD归属于抑郁症的范畴。
目前,关于抑郁症中的环境压力与遗传因素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但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因素。西医学认为,精神压力是促发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精神压力主要源于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产生的情志刺激、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影响和人群中个体素质的差异。早在宋代以后的部分医家已注意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发展有很大影响。朱丹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了肝郁学说,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确提出了气血失和、气机不畅是导致郁证的关键,奠定了郁症从肝郁论治的基础。因此,本文拟从中西医的病因学角度来探讨经前抑郁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