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历史文脉继承发展及设计手法研究

来源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城市建设中矛盾日益突显,割断历史文脉的“建设性破坏”、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千城一面”等问题,在建筑历史发展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和建构建筑文脉内涵特征,梳理了建筑“文脉”理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文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5个设计作品探讨了当今建筑师对“文脉”应有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其他文献
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蒙古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渊源:蒙古包是从狩猎文明时期蒙古高原的半穴居——“额入客”逐渐演变、进化的产物;也不知晓它的谱系脉络:蒙古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形制和称谓示人,例如蒙古包的前身在南北朝与唐代被称作“百子帐”,其鼻祖——“颈式毡庐”在汉代被称为“穹庐”.所以,蒙古包并不是单由蒙古人发明、创造的住居形式,而是北亚草原民族共同
四川地区丰富的元代木构遗存是研究该地城内乃至南方元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本文以四川10处元代建筑的外檐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布置形式以及铺作组合进行描述和对比研究,并从铺作组合中提取前檐斗拱形制(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扶壁拱、异形拱、斜拱和角斗的特征,分别就其特殊做法和技术形制的传播进行了一些探讨.
本文通过对18世纪中叶《乾隆京城全图》和20世纪末《宣南鸿雪图志》所绘北京南城五道庙附近街坊建筑肌理的分析,探讨北京南城地区在街巷布局和街坊内院落式建筑布局上的特点和规律,并研究了此地段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建筑肌理的演变规律.
斜梁构件古已有之,却较早消隐于成熟的抬梁体系之中,天水传统民居中的“斜梁-夯土墙”结构作为其中少数实例沿用至今.本文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国内现存部分斜梁做法在建构逻辑、形制表达层面上进行对比,以期予之以恰当的评述与定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第一次建筑高峰期,厕在此时基本定型,延续后世.文章结合建筑考古材料与出土文献,以秦汉时期民居之厕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原型进行考辨.根据建筑特点和与农业结合的方式,将其分为“圂厕”“屏圂”及“屏厕”,随后分析了其建筑构造和与后世的传承关系,以期为之后的建筑史研究提供新思路.
吉林打牲乌拉曾是清朝三分之一贡物的原产地,在这里设立的打牲乌拉衙门曾伴随一代王朝兴衰存亡.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打牲乌拉城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在清朝廷重视风化采取特殊城市治理方法的情况下各类建筑在城中的分布情况,对重要打牲功能建筑的布局进行分析,分析了打牲乌拉衙门不同于其他衙署空间的独特性,并协领衙门、打渔楼、三府的建筑布局进行研究.
广州属于中国岭南区域,气候湿热多雨,市内有珠江自西北向东南蜿蜒经过,水系发达,新中国成立前城区河涌密布交织,百姓把水运当作寻常而重要的交通方式.海幢寺位于珠江南岸,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和珠江北岸的繁华市井隔水相望,环境清幽,其大雄宝殿及塔殿均是清代遗留建筑,雄伟大气,绿色龙纹瓦当彰显不凡,是广州清代木构建筑之瑰宝.本文通过史料分析、实地测绘考察、案例对比等方式梳理了海幢寺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海幢寺的
胶东地区现存风土建筑的彩绘装饰主要包括两大类,民居建筑的大门檐檩彩绘和寺庙建筑的梁架彩绘.前者主要集中于招远市、莱州市和龙口市滨海地区的传统村落,后者以平度、牟平、龙口、即墨、莱西五市区的7座庙宇为代表.宋《营造法式》中提及的松纹彩绘是这一区域彩绘装饰的重要手法,时代跨度从明末至民国,并可追溯至宋代,形成了极为鲜明流畅的地域风格.与松纹彩绘相结合的搭袱式彩绘和锦纹,有着明显的江南地区彩绘特征;“苏
燕州城山城始建于公元五世纪,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集安高句丽王城遗址同属高句丽时期.燕州城为高句丽的重要边界山城,是高句丽军事防御体系的前哨,军事职能极为重要,是东北亚地区公元五至七世纪防御性城池的重要实例之一.本文从燕州城山城的选址入手,首先通过历史典籍的遍历与摘取,分析其历史时期的功用,之后以燕州城现存遗迹为基础对其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对历史遗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信息进行还原,为其活
在当下乡村建设实践中,对传统民居营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巴渝传统民居在资源利用、标准化制造与施工组织方面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以酉阳国家级传统村落恐虎溪为例,通过以提高居住舒适性为导向的民居改造和灵活可逆的祠堂适应性利用,以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