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认识

来源 :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讨论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非烃气体含量较高;在烃类组分中,甲烷占绝对优势(平均为80.80%),干燥系数大;甲烷和已烷碳同位素重(δ13C1为-25.6‰~-23.0‰,δ13 C2为-20.2‰~-21.9‰),稀有气体3He/4He、40Ar/36Ar比值高.与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区相比,该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独特性.通过结合研究区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及其发育、热演化程度的认识,确认了该气田天然气的源岩为石炭系.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该气田天然气中的非烃组分N2为有机成因气,而CO2为壳源型有机与无机成因混源气,在它们当中有机成因气的形成很可能都主要与石炭系的烃源岩有关.
其他文献
桂中坳陷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陆块南缘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是在加里东运动基础上形成的晚古生代海相大型沉积坳陷,是一个由晚古生界和三叠系充填的残留盆地,其中泥盆系深埋地腹,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桂中坳陷泥盆纪—石炭纪为台地、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南方进行油气资源评价与战略选区的重要地区之一.  桂中1井钻探揭示了泥盆系—石炭系具有两套生储盖组合,钻遇了气测异常、油迹砂岩
塔中Ⅰ号断裂带O3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广泛发育,但研究较少。通过岩心、FMI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地震资料对裂缝型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裂缝发育,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裂缝以缝合线和小缝为主,垂直缝和斜交缝居多,多为未充填—半充填,有效性好;裂缝型储层在良一段和良二段分布有差异,主要受断裂活动、古岩溶作用和岩性的控制;裂缝型储层含油气性以单井产能和含油气饱和度来表示,裂缝增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断层(裂缝)、不整合、层理等要素组成,有效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的运移路径及油气藏的时空分布。本文以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为例,通过砂体、断层、不整合等输导要素分布规律和输导机理的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有效输导体系组成及对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断层活动时间与油气运聚时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断层对油气运移的贡献;源外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取决于有效输导体系的组
非洲大陆经历了稳定坳陷—挤压—拉张的应力环境演化,分别形成了80个五类不同性质和演化规律的盆地,包括克拉通坳陷盆地、前陆盆地、褶皱带山间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裂谷盆地。前三类盆地形成后受到的构造运动影响强烈,特别是海西运动和阿尔卑斯运动;后两类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比较稳定,始终处在拉张环境。在盆地演化过程中,非洲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差异性明显。北非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的烃源岩发育和保存较好,海西运动形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压力实测及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内须家河组主要气藏不同层段超压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须家河组不同层段超压发育特征不同,压力系数总体上盖层段大于储层段、须家河组上段大于须家河组下段;不同气藏具有不同的纵向超压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新场型、合兴场型、鸭子河型和大邑型共四类;欠压实、有机质生烃、构造挤压等因素促进了须家河组超压的形成。本次研究表明,不同的构造变形强
运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了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上7个构造高点的构造演化剖面,建立了大庆长垣晚期构造演化史,认为:大庆长垣早期为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在嫩江组末期开始发生构造反转隆升,形成坳中隆,在第四纪构造幅度达到最大;长垣北部构造反转隆升时间早于南部构造;长垣油气运聚成藏期应晚于嫩江组末期,属于晚期成藏;由于长垣不同部位反转时间的差异,油气沿大庆长垣进行南北向运移可能性较小,主要为长垣两侧凹陷生成的油气
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会对地震数据的多道处理技术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研究不规则地震数据的规则化重建对于提高后续地震资料精度,改善叠加效果,提升叠前偏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不规则地震数据规则化重建的重要意义综述基础上,将目前不规则地震数据重建方法进行归类并对每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非均匀Fourier变换方法对不规则地震数据进行反演重建,给出了一维、二维和三维不规则地震数据规则化重建的表达式
油气成藏期次的确定是准确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辽东湾辽西低凸起(JZ25-1和SZ36-1油气田)和辽中凹陷内部(JX1-1油田)3个主要油气田为例,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层趋势外推法研确定古近纪末期剥蚀量不大,整体处于150~450m范围,在此前提下,综合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热史、埋藏史、原油性质、储层温压特征等因素综合证明辽东湾地区的各生烃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主
前人对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陆上,对南黄海中、古生界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加强了海域及陆上的整体分析,以海相烃源岩成烃为主线,研究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成烃过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第三纪以来,下扬子区的沉降中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迁移。沉降中心的迁移决定了海相中—古生界三套生烃层系的演化序列,海相烃源岩成烃在空间上有分带性,时限上有阶段性。埋藏史及成烃史分析表明,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成
本文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达给原江汉石油学院赖志云教授负责筹建“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研究项目,所开展的先导性湖盆沉积模拟实验研究的成果汇编。共完成六个实验,本文仅选四个实验:其中两个是结合大庆油田;两个是结合大港油田。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阎敦实对此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并具有开创性。这项实验研究的丰硕成果,是我国湖盆沉积学理论得以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