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野生稻一些抗病基因片段的分离情况及比较

来源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已知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设计一组简并引物(STKF/STKR)用于扩增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中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于得到的11个克隆子中,片段间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100%,低的仅为22.8%,均含有STK类保守序列区。其可分为4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4类片段与已知的抗病基因Xa21、Pto、Lr10的同源性并不高(与Xa21的同源性最高为21%;与Pto的同源性最高为20%)。3类片段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片段构成一类(同源性达97%);来自普通野生稻不同材料的片段’YS106、YS110(直立型)和YS202、YS210(红芒)构成一类(同源性达96.5%);药用野生稻片段YS302自成一类,有23.2%的氨基酸与其它片段相同。YS105的特异性最大,仅有16.9%的氨基酸与其它片段相同。从景洪普通野生稻白芒型、红芒型中均分离得到Xa21基因外显子2(400bp)片段、外显子1后半部分(1500bp)片段,它们与长雄野生稻的Xa21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达99%,从小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中未分离到与长雄野生稻的Xa21基因同源的片段。从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白芒型和直立型、元江普通野生稻中PCR扩增到Pita基因的外显子Ⅰ(约1100bp)和外显子Ⅱ(约1900bp),经过序列分析发现不同材料之间这些片段的同源性有差异,同源性的高低与目前形态分类上认为的野生稻之间的亲源关系并不完全吻合,值得进一步分离全基因和比较抗性基因在不同野生稻的进化、同源关系。
其他文献
通过调查,总结了广西野生稻资源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广西野生稻资源构成濒危的原因及问题,提出了广西野生稻资源长期安全保存对策。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已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高州市是目前广东省普通野生稻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本文阐述了高州普通野生稻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群落学特征,初步报道了它的濒危状况及致濒原因。
本文对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的优良特性如抗病、抗虫、抗旱、耐涝、耐瘠、耐冷、耐衰老、米质优、再生性强、良好的繁茂性和生长优势及育性变异特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探讨了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选育,以及水稻抗冷害、抗
江西东乡野生稻是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本文阐述了东乡野生稻的生态环境,原位保护区和异位保存圃的保护现状,并对东乡野生稻自身的保护特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认为东乡野生稻的保护工作要从其生态环境和其自身的遗传特性两方面着手。同时提出东乡野生稻的保护工作一定要有持续性。
稻属(Oryza Linnaeus)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77个国家。近年的分类学研究表明,稻属有23个种,其中2个栽培种、21个野生种,含有AA、BB、CC、BBCC、CCDD、EE、GG、HHJJ、FF、HHKK等10个染色体组。野生稻作为水稻遗传资源的重要基因库,存在着众多的优良性状,包括:抗病虫、耐寒、耐盐碱、耐旱、节间伸长,耐荫、胞质雄性不育、大柱头、大粒、早熟、
转基因水稻受体植物安全性评价是环境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确定转基因水稻与同种栽培稻之间的安全距离,本研究根据水稻糯与非糯的遗传机制,利用非糯品种为花粉供体,糯性品种为受体检测不同方向和不同距离的基因交流频率,为确定安全距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顺风方向(西北)和逆风方向(东南)前30m基因交流频率平均值分别为0.702%和0.354%,相差近1倍,逆风方向在20 m处未检测到基因交
野生稻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抗逆性较强,是天然的基因库,保存着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消失了的特异基因。挖掘野生稻特异基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在野生稻特异性状基因定位、克隆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穞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34°33~34°46′N)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穞稻与2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穞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
回顾总结了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3年以来利用普通野生稻选育的主要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应用情况,认为抗病虫性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分蘖旺、繁茂性好、穗型大、粒数多、产量高是这些不育系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特点,提出要加强野生稻资源在不育系选育研究上的应用。
本文描述了野生稻中抗(耐)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等许多优异遗传性状,对抗(耐)病虫、耐非生物胁迫环境、高产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等有利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了野生稻中的这些优异基因的转移利用现状及其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