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口冰川地貌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年代研究

来源 :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是地球上除两极外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可靠的第四纪冰川年代学、地层学、地貌学研究可为重建高亚洲第四纪环境演变,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贡献。采用最新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技术,对昆仑山口“望昆冰碛”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获得其最小暴露年龄为38.2-81.7ka,样品较集中地反映MIS3阶段冰进。81.7ka则有可能代表MIS6阶段冰进。结合Owen等资料,昆仑山口地区第四纪冰川至少从230ka就已经开始发育,即存在“倒二冰期”(MIS8)证据。根据冰碛物分布范围,“望昆冰期”冰川最大,为山麓冰川类型。昆仑山第四纪冰期系列与喜马拉雅山第四纪冰期系列存在很好对应关系,反映高原南、北冰川作用的同时性。
其他文献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的岩石地层剖面记录展示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演化过程,成为白垩纪破火山天然模型。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所塑造的以流纹岩类为主的火山岩景观地貌具有层状-环带状结构特征,独具特色。第一级剥夷面高程900-1100m,著名的高山湿地-雁湖坐落于此。山顶面以下深谷陡崖环绕,峰丛与孤峰密集,显胜门、观音峰为其代表。第二级剥夷面高程在450-600m,以山麓缓坡、宽谷、方山为特点,裂点
受青藏高原在新构造运动中间歇式强烈抬升的影响,贵州也表现出间歇性持续上升的特点,这是云贵地区晚新生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地质事件。强大的造貌营力奠定了贵州如今构造地貌的格架。通过总结贵州夷平面、河流阶地、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工作,探讨新生代贵州地区地表抬升的情况,旨在恢复贵州新生代地质演化过程,对于贵州构造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沉积物、土壤C含量、孢子花粉等多信息源资料,结合14C定年,对黄河源区近2000年来的沼泽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古气候变化轨迹,构建了以沼泽湿地为代表的景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分辨率特征。区域环境退化是自然趋干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并导致湿地普遍退化。
本研究以沙盖黄土丘陵地貌为研究对象,以地貌形态对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研究目的。在神木县与东胜市交界的饮马泉小流域,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坡面进行了地形剖面和土壤层垂直方向的系统采样。每个样品进行了粒级、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有机质测试。经数据的分析模拟,得以下结论:①土壤粒级构成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特征,可以指示研究区土壤的沙化程度和演化趋向,其具有向西北更干旱粗化方向过渡的倾向。②土
边坡地貌演化属于动力地貌学的核心内容,是Davis、Penck和King等经典地貌演化理论的重要基础元素。与边坡滑坡、崩塌、落石、水土流失等形式相比,整体性较好的岩质边坡平推演化机制是一种新的边坡地貌演化形式,包括陡崖侧向卸荷作用、基座吸水软化和陡崖宏观断裂破坏三方面。陡崖内部显著发育的卸荷岩体结构面及基座底部软质岩层是边坡地貌平推演化机制的基本条件,软质基座浸泡软化是边坡地貌平推演化机制的必要条
本文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坡地冲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结合1982年的航片和2006年快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风水交互作用的环境变化和坡地冲沟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特征,结果表明:全新世初期,研究区由水成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风成沉积环境,并有小的沉积旋回,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得较温润,风沙活动减弱,风成砂逐渐生草成土,但弱砂质古土壤层较薄,从全新世晚期至今,风沙活
抛物线形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其形态与演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地貌响应以及为防沙治沙提供依据。本文从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及演变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近50年来国内外抛物线形沙丘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黄河宁蒙河段主要穿行于断陷盆地中,近期淤积严重,同流量洪水水位抬升,洪灾和土地盐碱化问题加重。为了弄清该河段泥沙淤积长期变化过程,正确预测河段泥沙淤积变化趋势,以利制定合理的治河措施,本文利用河段来水来沙与河道淤积关系、气候要素与区域产沙关系以及古气候与古径流等相关资料,重建了宁蒙河段近500多年来年沉积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989年以前505年间宁蒙河道年均泥沙沉积量达0.48×108t/a,
根据大量钻孔揭露在松嫩平原沉积了厚层黏土地层。对其采用孢粉分析、X衍射分析和古生物化石等研究,该黏土层属湖相沉积。并对该黏土层进行古地磁测年,其年龄于距今0.2~2.08Ma前,属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沉积,所以,松嫩平原古大湖在早更新世时就已存在,至晚更新世初大湖衰亡,进入河流时期,古水文网发生重大变迁。平原的形成先是湖积、冲积平原,后是冲积平原。
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院士发现并命名的丹霞地貌经以曾昭璇、黄进等学者数十年的研究,已在地学界形成基本共识。2005年4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等在新昌地区发现所谓“冰臼群”,提出新昌第四纪冰期曾发育有冰帽冰川,新昌穿岩丹霞地貌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论点,否定众多学者共同认可的构造抬升-风化崩塌-流水侵蚀作用的结论。本文从新昌穿岩丹霞地貌区切入,以新昌现代地貌形态为基本点,从新昌地质地貌发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