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新疆北部特大暴雪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0年1月6-8日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逐时降雪量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结合T6390场预报资料详细分析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1月6-8日暖区特大暴雪过程的中尺度云团特征,进一步揭示暖区特大暴雪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TBB≤-70℃中-β尺度云团和TBB≤-60℃中-α尺度云团是造成暖区特大暴雪天气的主要系统,其是在绕西伯利亚冷涡移动的高空锋区短波槽前的暖平流输送区、西南急流、700hPa辐合线、850hPa暖切变、地面气旋暖区的重合区内形成,在随着天气尺度云系移动的同时,绕冷涡中心逆时针旋转,移速缓慢,移动中逐渐加强,其表现为椭圆形和圆形.暖区特大暴雪发生在TBB≤-70℃中-β尺度云团和TBB≤-60℃中-α尺度云团边缘TBB梯度最大处;TBB≤-70℃中-β尺度云团的生命史为5小时、TBB≤-60℃中-α尺度云团的生命史为14小时.阿勒泰山脉的特殊地形,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和锋区加强,系统移动滞缓,有利于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停滞汇集,延长其生命史,使降雪量增幅.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陆面过程协同观测资料,将能量平衡理论和能量通量的观测结果相结合,从净辐射能量通量与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储热四项在白天存在单峰型日变化的特征出发,对12小时净辐射累计值最大值(∑nR)及12小时能量分量累计最大值(∑ncR)的白天总能量角度评价能量闭合性;得出白天能量分量累计最大值(∑ncR)时间滞后于净辐射累计量(∑nR),说明净辐射能量向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储热项转换过程中存在
AMS/EPA Regulatory Model(AERMOD)是基于行星边界层理论的一代空气扩散模型,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本次模拟将对山西省吕梁市某污染源排放的SO2的长短期浓度分布进行预测,并对比考虑地形影响及不考虑地形两种情况下污染物落地
通过对东南三省(浙江、福建、广东)2006、2007两年日降水资料进行反距离权重、普通克里格和协同克里格等多种插值分析,表明总体上在东南地区克里格插值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但没有任何一种插值方法占有绝对优势.根据降水分布类型,对有多个降水的大值,且降水中心较不规则的降水过程,以反距离权重法效果较好;而分布呈带状的区域性降水则以克里格插值方法效果较好.对于不同天气系统降水所选取的插值方法应由该天气系统所
本文主要分析了2009年1月30-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发生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并进行了水汽、动力等条件的诊断分析,还简要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过程的差异.此次雾的性质主要为辐射雾,每日早晨5-8点最严重,整个过程分3个阶段:较严重的几天分别为1月31日、2月1、5、10日.此次雾发生在一定的环流背景下,中高纬处于纬向型环流形势,西风气流平直,不利于冷空
利用27年逐NCEP-NCAR逐日在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春季热带印度洋上空大气准双周振荡(10-20天,QBWO)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显示,QBWO对流扰动首先出现在西印度洋上空,然后缓慢东移.当对流扰动到达印度洋中部后,突然快速跃入东印度洋地区.同时,原位于东印度洋地区的反位相对流扰动以Rossby波涡旋对的形式向两极移动.然而对垂直环流的分析发现,在东传的对流扰动到达东印度洋之前,苏门答腊
基于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64-2008年的气象资料,得出辽宁各地近45a历年人体各舒适度级别日数,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REOF),对辽宁省气候舒适度进行区域划分,分析各区域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前4个旋转荷载向量累积解释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88.061%,因此将辽宁分成4个气候舒适区,即辽东、北区,辽河河口平原区,辽西区和辽东半岛区;(2)辽东半岛区年平均舒适日数
本文通过对阿勒泰地区1984-2009年26年间各站所遭受的低温冷害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了低温冷害容易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遭受灾害的损失程度,对于低温冷害的预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进一步作灾情气候区划提供相关的依据.
气溶胶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微量成分,它是许多大气化学过程的媒介或终端产物.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而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即直接辐射气候效应;另一方面,气溶胶粒子又可以作为云的凝结核影响云的光学特性、云量以及云的寿命,产生间接效应.一些观测研究表明,气溶胶能够减少薄云和暖云的降水,也有研究显示,气溶胶增加了发展旺盛对流云的降水.可见,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华北地区
自1987年Askne和Nordius推导大气湿延迟与可降水量的关系以来,利用地基GPS遥测可降水量的技术不断发展.与探空、飞机、微波辐射计等传统观测手段相比,GPS遥测可降水量成本低、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并且可以全天候观测.本文利用JICA项目(中日合作灾害研究中心项目)新津(103.82120oE,30.45855oN,429.7488m)、达州(107.50659oE,31.20751oN
本文利用天津255米气象塔开展的大气边界层实验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一次平流雾过程湍流微结构及能量输送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冷锋过境、晴朗小风及轻雾等天气条件,讨论了雾过程中湍流动能特征.得到:雾中风速各风向能谱密度峰值频率偏于高频段,雾前和雾后风速能谱峰值频率偏向于低频段.与速度能谱相比较,雾形成前期,温度谱峰值频率的变化大于速度谱;雾消散期间,温度谱峰值频率比速度谱峰值频率更偏向于低频.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