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天然植物园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来源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heng525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主天然植物园分布有种子植物79科167属280余种,其中国家稀有一类保护植物10余种,大型真菌也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园内共有大型真菌2纲23目39科98属217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云南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箭竹林及冷杉-杜鹃林中。本文描述了植物园各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性。园内主要经济真菌为羊肚菌Morchella spp.、松口蘑Tricholoma matsatake、北风菌Lyophllum spp.、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等。
其他文献
温度试验表明供试菌株最适培养温度为25℃。培养室室温设置值略低于此温度为22.5℃,培养室室温主要由新鲜空气阀门、制冷阀门(加热阀门)的开闭度调控。菌丝培养过程中栽培瓶瓶肩温度变化较大,且10~25d温度均大于25℃。因此,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菌丝培养阶段应尽量减小培养室室温与瓶肩温度的差异,防止高温对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虫草多糖是目前研究热门之一。本文就几年人工培养虫草的多糖含量、分离纯化及其药理作用方面的进展进行概括,以期为今后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竹黄菌是我国传统珍稀药用真菌,现代医学证明其有着非常良好的药用开发价值。通过对竹黄菌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确定了液态发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葡萄糖2,牛肉膏2.5,KHPO0.1,MgSO0.01;培养温度28℃,pH5.5,摇瓶装液量50mL/250mL(V/V),接种量5%(V/V),摇床转速170r/min。
测定了6株灰树花菌株发酵液中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性。结果显示:灰树花GF01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多酚氧化酶活和酸性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漆酶活性略低。综合分析表明GF01是一优良的灰树花菌株。
对山东省大规模栽培的35个平菇商业菌株运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5个菌株有30个酶谱类型,不同菌株有各自特有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70%相似水平上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以黑丰268为代表的8个菌株;第二类包括以2002-4为代表的4个菌株;第三类包括以超级99为代表的7个菌株;第四类包括以庆丰518为代表的16个菌株,多为杂交菌株。
本文选择了18种灵芝的子实体和7种灵芝菌丝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子实体中和菌丝体中的三萜和多糖含量,并且对子实体和菌丝体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品种优良的鉴定和改进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对"川杰1号"茯苓[(Poria cocos(Fr.)Wolf)]菌株母种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DA加富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PDA培养基次之。"川杰1号"茯苓菌株在PDA加富培养基菌株萌发良好,菌丝强壮,菌性特征明显,生长速度快。
从栽培灵芝中获得一个突变子实体,分离获得突变菌株,将该菌株再进行田间栽培获得遗传稳定的突变菌株。对突变子实体进行宏观及微观分析,该突变菌株子实体生长突变为肿瘤样不规则生长,子实体皮壳及菌肉组织正常分化,但没有分化出菌管层,无孢子,菌面似漆样光泽弱于正常菌株。将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证明突变是由DNA序列突变所引起的。通过对该突变菌株的初步分析,认为其在灵芝
本文报道了引自福建等地的20个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菌株的栽培出菇试验,试验表明来源于福建省的大光菌株具有产量高、耳片厚而大和长势好的特点,是可以在四川省内进行大面积推广栽培最好的菌株,其次是目前栽培用的菌株781、引自上海的红大耳和湖北的719,均为符合商品生产要求的好菌株。提出加强出耳期间的水份管理,可望获得更多更好的栽培菌株。
侧耳是重要的经济和环境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但是侧耳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不甚明确,给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带来困难。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的方法已不能完全澄清其复杂的关系。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给侧耳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核糖体DNA(rDNA)的部分序列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较为理想的系统发育标记。rDNA的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大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