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急性事件引发肾功能损害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

来源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iuh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医学认为,心肾同属少阴,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有“心肾相关”之说,“心肾相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心属血为统血之官亦是神明之官,肾属水为藏精之脏亦是先天之本,肾脉上络于心,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阳肾阳相温相助,心阴肾阴相滋相润。心肾之间的这种生理功能协调,阴阳交感、互根互济,通常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从而可以保证心主血脉、主神明,肾主藏精、主生殖、主水及主纳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若心肾水火之间失去协调既济的平衡关系,则可相互影响,从而心病及肾、肾病传心,最终导致心肾俱病,出现各种相应的证候。
其他文献
@@活血化瘀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王清任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善用活血化瘀法,起疾救疴,效验卓著,名噪京师,于医林独树一帜。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治法之一,源远流长。在诸多治法中,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所治虽均具有瘀血病理这一共性,但造成血瘀的因素及兼夹症则相当复杂。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病隶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范畴。目前,有不少医家将其归属于“温毒”进行辨证施治。如陈茂刚认为本病当属于“温病”,其观点是“病变中心虽在心脏,此乃感受温热邪毒所引起”。又如程志清认为本病多为温热疫毒犯肺所致,心肌因血脉与肺相通,肺之温热疫毒可乘之而入心,正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至温病学派兴起,始别开生面。余试列叙诸家心法,参合孔见,释病毒性心肌炎从温病辨治之理。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瘀血内阻脉府是As发病的关键病机,活血化瘀是防治As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治则。在众多防治As的活血化瘀中药中,红曲及其制剂值得关注。红曲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各种原因所致高血压的5%~10%,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同等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比较,更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由于本病的特殊性,降压药物选择受限、副作用多,部分患者血压顽固升高,难以降压达标,严重影响预后。近年来中医在肾实质性高血压的
目的:研究蛋白尿患者肾损害指标与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肾性蛋白尿患者93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7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等病史。病例组分为小量蛋白尿者(16例)(24小时定量≤1g)、中等量蛋白尿者(39例) (1g3.5g)。测量两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血压指数(ABI),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948年,第一篇应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的临床论文由英国著名的生物统计学家Bradford Hill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首次将严密的数理统计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的科研设计,成功地探讨了链霉素对肺结核的疗效。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慢病)的负担不断加重,引进了先进设备,采用了先进技术,但始终未能抑制其持续上升的发病趋势。目前研究成果提示:老年慢病这一类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血管内皮损害关系密切,其基本机制已出现大体轮廓。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类要求回归大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物以其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及亚洲各国人们的青睐。据统计,目前仅美国就有超过1500万人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植物药制剂治疗或辅助治疗各种疾病,年花费约达300亿美元。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复杂而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可发生在各种心脏病中,如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各种心肌病等。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静止、室内传导阻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