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缩窄致继发性高血压

来源 :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p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23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年余"入院.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为180/130mmHg,此后血压波动在170~180/130~140mmHg,最高达190/140mmHg.当地医院就诊后曾服数次降压药;15d前接受氨氯地平及美托洛尔治疗,血压控制欠佳;5d前改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发病以来无明显头晕、头痛、胸闷、胸痛等不适.该患者5岁左右曾从高处摔下,无明显后遗症;13岁开始出现脊柱侧弯.吸烟史5年,每天10支.无高血压家族史.该患者的治疗原则为首选手术治疗,可以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暂时不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拒绝手术,继续规律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哗嗦150mg/12.5mg(每天1次)控制血压。2年后随访,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暂无其他不适。
其他文献
全球70亿人口中,有10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有940万人死因为高血压,年龄30岁的高血压患者终身心血管疾病风险为63%,心血管疾病提早5年发生.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3亿左右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各类疾病之首,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小时有4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中国的高血压"三高三低"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系统的高发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导致心血管风险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血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是导致全身器官损害,特别是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的早期征象表现为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血管顺应性减退及弹性降低,到后期可以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高血压不但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内分泌系统,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所组成,在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血容量、血管张力和血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对RAAS的深入认识,以及近年来临床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关注,发现RAAS的相关指标贯穿了高血压的发病、进展、结局及预后等各个环节,尤其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大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主要是评估动脉壁的弹性、可扩张性或僵硬度.无创评估指标有多种,根据检测的血管部位,可分为三大类.①局段性指标:测量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可以反映某一段血管的僵硬度.②局部性指标:使用超声成像的手段,直接检测某个表浅动脉的可扩张性和顺应性系数及局部动脉管壁的弹性模量(Youngs elastic modulus).③系统性指标:通过分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脏搏动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儿茶酚胺即含有邻苯二酚(即儿茶酚)的胺类化合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它们的衍生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又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主要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调节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临床慢性病之一,影响着全球超过10亿的人口健康,2015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总数已达2.7亿.加之其作为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慢性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难题.但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病的易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基础.基因检测
患者,男性,50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2个月余,心悸1天"入院.患者2个月余前无诱因出现头晕、恶心、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无耳鸣,与体位无明确关系,就诊于外院,测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给予厄贝沙坦150mg(每天1次口服)后血压控制正常,服药10余天后自行停药.此后患者血压正常,尿中泡沫增多,无肉眼血尿,无胸闷、胸痛,无阵发性四肢活动障碍,无阵发性血压升高,无
患者,男性,53岁,蒙古族.主因"发现高血压16年,胸闷5年,血压不易控制2年"入院.患者16年前因头晕发现高血压,血压最高达210/120mmHg,不伴有头痛,无明显心悸、气短、胸闷及胸痛,无明显双下肢水肿,无明显尿量、尿色变化,在当地医院以"高血压病"给予硝苯地平及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血压控制不良.10年前因血压控制不佳来北京住院诊治,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继发性高血压",先后行"双侧锁骨
患者,男性,77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0余年,控制不佳1个月"于2016-12-07收住我科.患者50余年前于查体时发现血压高,具体数值不详,无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后未系统监测血压及治疗,曾间断服用"复方利血平、降压0号"控制血压,仍未系统监测血压及治疗.近1年患者长期服用"缬沙坦(代文)1片,每天1次;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每晚1次"控制血压,血压维持在(140~160)/(6
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发现血压增高10年,发作性心悸2年"入院.患者1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160/110mmHg),近5年规律服用氯沙坦治疗,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mmHg.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作性心悸,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过程中偶伴有胸闷,不伴有胸痛、头晕、头痛、黑蒙、晕厥等,曾于社区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未给予特殊处置.发病以来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