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力强化训练探讨

来源 :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un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福州大学结晶学及矿物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福建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的实施以及省级和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低年级教学开始,在结晶学及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以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地矿类企业输送综合能力强的适用型人才.
其他文献
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观念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实质在于体现了一种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存在.艺术从本质上讲是指一种观念、思维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沉浸、互动和丰富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学特征."沉浸体验"是指欣赏者(观众)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手段与智能化艺术作品互动而产生"全身心"的融入和情感体验.本文以"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部分作品和其他相关作品为例,从虚拟现实、
地方性知识的产生为本土知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也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贴切和亲近的情境,并对乡土地理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了完善与补充,将地方性知识引进乡土地理课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继承地方性知识,使学生认识本土、热爱本土.地方性知识在高师乡土地理教学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地方性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
高校地理类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多年来遭遇实践教学的缺失,现有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面临综合性不足、设计性不强的问题.模拟教学法可以为地理类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土地利用规划"为例,研究和探讨了模拟教学法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地理类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实施途径,并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的全过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一线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本文列举了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定位,通过以学生课堂报告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研究成果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在专业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综合分析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针对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内容,笔者提出:加强理论教学,改革课堂授课方法与手段;重视技能培养,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突出实习环节的教学,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构造地质学教改思路,在实践中这些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地质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个人的潜质、兴趣、爱好分层次因材施教;主要采取"教学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结合"、"依托科研项目"等恰当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目标定位准确、任务适中、可操作性强,激发创新的成就感;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本文从分析考试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人手,指出了高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结合地学类专业的特色,重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实践与改革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吉林大学矿床学课程面向六个本科专业或方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目的存在明显差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开展分层次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等方面改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本文进一步指出,加强适用不同专业的教材建设、扩展主讲教师的专业知识应是包括矿床学在内的地学基础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及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密切相关.笔者通过亲身体会,文中对香港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做了简单介绍,为相关的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