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杂粮生产发展对策

来源 :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杂粮产业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北方旱区大力发展杂粮生产,变生态条件劣势为种植杂粮优势,对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帮助贫困农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制约辽宁省杂粮作物产的因素主要是种植规模小而分散;品种多而杂;生产管理粗放;加工途径少,规模小。因此必须加快杂粮生产向产业化迈进的步伐。本文认为需要把握市场行情,形成区位优势,实施名牌战略,培育良好的信誉度,实施“特色农业”战略,占领国内外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要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速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建立杂粮生产基地和种子繁育体系,积极开展精深加工。
其他文献
延胡索生产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延胡索从种子、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加工、质检、包装、贮运、材料归档等过程各个环节.本规程适用于陕西城固延胡索GAP基地.本文主要对延胡索生产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国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近1300多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个。截至2006年初,内蒙古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25个,其中有国家级21个,总面积约9.3万km2。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它使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便更合理地开发自然,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对药用植物来说,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关键地域。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以保护生
金铁锁为石竹科植物Psammosilene tunicoides的干燥根,是西南地区特有常用草药,系苗族习用药材,在云南、贵州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也是传统经典云南白药的重要组方药材之一.具有散瘀镇痛、止血、消痈排脓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胃痛、创伤出血等症。由于商品药材全部来自野生,经长期过度破坏性采集,野生居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资源日趋减少,现已成为稀有濒危物种。本文主要研究金铁锁这一珍稀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为罂粟科紫革属植物,自唐至今,一直被列为本草道地药材,用于胸肋、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1].20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城固县对浙江省磐安县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后,将当地的道地药材延胡索引种到城固县董家营村种植,获得成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固县的延胡索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多亩
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受到失眠困扰,我国亦有10%的人存在睡眠障碍。失眠会影响健康,关系着智慧与容颜.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安眠药可称为“理想安眠药”(即无副作用的安眠药).因此开发一种无副作用温和的镇静剂,具有很好的改善睡眠效果的安眠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绿色产品热”的兴起,来自植物的天然安眠药物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走俏.缬草是一种温和的镇静剂,具有很好的改善睡眠的效果,在19世纪治疗女性神经疾病甚为流行
罗布麻是生长在盐碱、沙荒地区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纤维用于纺织、造纸,根、叶可供药用.罗布麻叶,有清热利尿、平肝、安神之功效,用于高血压、头晕、心悸、失眠症.1977年、1985年、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收载.有“复方罗布麻片”、“罗布麻降压片”、“罗布麻药物香烟”、“罗布麻茶”、“罗布麻袋泡茶”等商品在市场销售.罗布麻属夹竹桃科,我国有三种:罗布麻(红麻)Apocynum v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该省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种质资源征集活动,共收集谷子种质5 572份。对山西省谷子种质资源以米质、穗型、千粒重、生育期、幼苗叶色、幼苗叶鞘色、粒色、米色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品种在山西省各地区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品种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为谷子品种高产栽培、异地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大麦育种研究将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怎样调整育种方向,怎样改变传统的育种模式,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大麦育种研究要进行改革与调整,要丰富和创新种质资源,丰富育种材料。从而选育产量高,综合抗性好的大麦新品种。二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大麦育种。三是改良品质育种,注意选育高氨基酸,高淀粉的大麦新品种。其次是继续搞好普通大麦育种的同时积极开展特色大麦的育种。大麦
本文介绍了世界粟类作物种类、分布、生产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了我国谷子生产的变化趋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晋红小豆1号是山西省农科院杂粮研究中心用60Co射线260Gy剂量处理冀红小豆,选出变异单株,选育而成。1999年4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四次会议审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