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年轮重建滑坡时间分布模式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a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是重建现在和未来的钥匙,理解地貌过程以及认识过去灾害发生的频率,是自然灾害风险与评价的重要任务。滑坡时空分布模式的研究是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Bai et al,2010;Bai et al,2011)。树木年轮由于其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复本等特点,近年来被用来恢复过去滑坡灾害时间分布模式(Stoffel,2008;Fantucci,1999;Stefanini,2004;Eeckhaut,2009;洪婷等,2012)。本项研究的滑坡样本为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乡的九房山滑坡,该滑坡体基本呈圈椅状,坐北朝南布局,主滑方向为南偏东55°;滑体后缘上部高程1320m、底部高程876m、相对高差444m,主滑方向上部滑体坡面平均坡度40°。据记载该滑坡是个复活的老滑坡,现在仍处于活动之中,最近的一次巨大的滑动发生在1992年,对之前的滑坡滑动时间尚不明确。故本研究使用树木年轮分析方法,分析生长在滑坡体上的树木年轮中记载的信息,确定了1992年之前的几次滑动年份,更详细的时间分布模式的重建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其他文献
采用改进后的“磁暴月相二倍法”对智利8.8级特大巨震的短期预测时间为2010年2月22日±5或±10天,实际发生在2月27日,相差5天(在预测期内);本次预测的震级为7.5—8.5级,实际发生8.8级与预测的最高震级相差0.3级;本次预测的地区为太平洋地震带内,实际发生在智利,但预测的区域太大。
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紫坪铺水库台网8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0日的1569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在定位后地震震源剖面中发现,剖面处的小震震源分布都分别与对应的中央和前山两条断裂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且中央断裂附近的地震大部分分布在断裂的西侧。本研究还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水库西南区绝大多数波速比值在1.6-1.8之间变化,平均值
本次研究以研究资料十分丰富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例,为分析不同地壳模型、位错数据、等效摩擦系数和计算深度对计算的影响。通过分析理论计算结果得到,重力和分层地壳模型均不会改变静态库仑应力分布的特征(正负号),但对其数值大小却有一定影响,重力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接收断层位置的影响也较小,而其他参数的不同选取均会对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值和符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地震破裂面周边的影响尤其明显,计算
本文以湟源和山丹台作为参考台,研究格尔木、嘉峪关和都兰台地磁Z分量空间相关系数在地震之前的变化特征.无论选择湟源台或山丹台作为参考台,震中较近的格尔木地磁Z分量在三次显著地震之前均出现明显的相关性异常,表明该地区的地磁异常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格尔木地磁台对于海西地震具备一定的监视能力。数字化地磁资料由于观测时间较短,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方面尚需要积累经验。
考察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尤其青藏块体)其他7.8级以上地震前是否出现相似的中强地震活动图像演化,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还发现青藏块体1900年以来发生的6次(组)7.8级以上地震前,有着类似的中强地震条带演化规律。研究还考察了其他中国大陆地区1900年以来7.8级以上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该演化规律对新疆块体有参考价值,但不适用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与这几次大震的关系,希望有助于大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地震发生有关的重力场变化是分布在地壳所有深度上的地下流体变化的响应。由于流动重力观测主要反映的是深部地下流体运移与变迁的信息,因此干扰较少,资料信度较高。地震活动与重力场变化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上的不连续性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和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本文介绍水库在地震预测中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它可形成震源孕育组合模式中的调整单元,由该单元配合积累单元可进行地震预测.二是它削弱了地壳上部一定体积,该体积下界面对更深部的隐伏断层有吸引作用(即固体物理学中的像力作用),遂使这个更深部断层向上快速传播,打通空段形成水库主震.三是水库削弱了的地方在大区域应力加强时成为最先表现形变和小震活动的敏感点(穴位),它对后面大区域内某处的大震发生有指示意义,并以
利用统计学原理及Arc-GIS平台Geostatistical Analyst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和Spatial Analyst中的Surface Analyst分析了黑龙江省1971~2000年30年8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与降水数据,得到了气温与降水的年际与季节变化趋势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全省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30年里,黑龙江省有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①黑龙江省气温以
本研究以最常见的植被-土壤混合像元为例,分别对不同偏振状态下的植被-土壤混合像元光谱(0°偏振、45°偏振和90°偏振)和不同面积比例的混合像元光谱(植被-土壤面积比例分别是1∶3、1∶1和3∶1)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同时,对所有光谱数据进行科学地正交试验设计,并进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正交试验设置了3个因素,分别为波段(A)、植被-土壤混合像元的面积比例(B)和偏振角度(C)。每个因素均有3个水
根据1956~2000年沁河流域降水、耗水量和入黄武陟站实测径流资料,在采用趋势、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武陟站实测径流变化事实的基础上,辨析了影响实测径流变化的原因,并在确定基准期的基础上,建立了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关系,分离出了由降水、人类活动引耗水及下垫面条件变化引起的实测径流变化量.分析结果表明:沁河入黄实测径流减少趋势明显,1972年为突变年份,且降雨的减少、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