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编辑的文化担当

来源 :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要求,出版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等方面,都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编辑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他们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编辑有着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其他文献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整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跨互联网和出版业相关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多媒体图书。跨出版和产品设计领域人才,能将内容做成品牌,又能将品牌做成衍生品,打通整个产业链。
教辅新政是维护全国2亿中小学生,4亿家长合法权益的重要政策,是行业规范、产业升级的重大契机,出版发行界的所有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应站在行业责任和使命的高度上加以落实和执行,期待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推动新政的落地和深入,相信新政的全面落实会促进产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韬奋先生早在1932年就创办了“三联书店”,作为中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先驱,为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人格,一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出版发行行业的后来者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我只有一个理想.”“不要忘记你的读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这三句话,分别代表了邹韬奋编辑思想的价值观、读者观和创造观,它们不仅指导着邹韬奋的出版工作,而且照耀着后来者,它们睿智的光芒必将影响编辑们一辈子.
平心而论,大多数编辑在做编辑工作之前,都有过“作家梦”.做了编辑之后,又梦想着成为大编辑家.张元济、邹韬奋、叶圣陶、张静庐、巴金、陈原……这些大编辑家,在出版界、读书界,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尊重,他们也是每个出版人孜孜以求的榜样.如果说成为大编辑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首先成为大编辑就是当前应该努力的方向.大编辑家受人敬重,固然源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同时亦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战
随着出版业数字化变革进程的加快,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具有创新意识的“策划编辑”,在出版社中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创新,不仅要在选题策划中提出自身的创新设想,更重要的是对选题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当前,出版企业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将企业做强、做大、做好、做实,是国内出版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关键是人才,关键是企业是否真正重视并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人才是出版企业的第
编辑,在出版物的制作、出版和发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编辑必须对出版物的内容严格把关,并与作者商讨问题、与作者一起提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必须对出版物的形式进行缜密的设计,使其既符合出版物的内容特点,又符合读者群的特点;必须对各个环节的成本严加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必须对整个出版流程了如指掌,灵活处理整个流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必须对出版物的发行有全盘、深入的思考,给发
创新,成为中华民族实力提升的重要促动力,也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推重文化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规划纲要.转企已经完成的出版业,作为创新工程的重要一环,也应顺时而动,以创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高,在社会效益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核心就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告诉,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就是力量.立意高远的识才用才之道,历朝历代都被视为是治国安邦之方略.古人云,“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历朝历代,无不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的资源考虑,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以及使用做重大、宏观、全局性的构想与安排.在璀璨辉煌的中国历史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