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三角的文化绝唱--论徽商的文化追求与贡献

来源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浙江省文史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徽商有一个收藏书籍群体,经商于杭州、扬州、苏州、湖州、青浦、华亭等长三角繁荣城市。他们经商,推动了长三角的经济繁荣;收藏古籍文献,追求文化积累。商以养文,文以兴商。粗略统计,长三角的徽商藏书家,约有四十余家。他们蒐集书籍,相互借抄,[1]辨伪校读,分类编纂,剞劂成书,促进了长三角的文化兴盛。有三项收藏贡献,举世瞩目,成为历史文化的绝唱。其一,参与《四库全书》编纂。长三角的徽商,捐赠“四库”图书,占比《四库全书总目》图书数量1/4,其卓绝贡献,获得乾隆皇帝表彰和奖励。其二,海外寻回经典文献《古文孝经》,进献四库馆。收入《四库全书》,弥补缺失,迄今是国内唯一传承版本。其三,编纂丛书。著名《知不足斋丛书》30集,聚集珍贵图书209种,学术地位举足轻重,迄今惠泽学术界。书籍是文化的聚宝盆,文化是民族之魂,优秀历史文化,为长江三角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与发展。
其他文献
笔者在2019年首届长三角地区文化论坛上提出了“加强协作,彰显优势与特色,深化区域近代艺术教育史研究的设想(以苏浙沪为例)”,旨在彰显长三角地区对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的贡献,呼吁加强地区协作,共同保护地区艺术教育资源,促进地区艺术教育发展。文章指出,长三角地区近代艺术教育的繁荣,其中重要原因是有重要人物的推进。本文选取这些重要人物中的李叔同为案例,以史述之形式凸显其对地区艺术教育的特殊贡献,以丰富长三
长三角区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精深厚重,美术财富丰赡而极具多样性。不妨将长三角诗性文化美术历史传统的美学特色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雅,润,清,秀,柔。总体上说,追求诗意栖居突出文化和品位的长三角美术历史传统凸显一种有所侧重的中和之美,即雅俗互动而重雅,润枯相调而重润,清浑相映而重清,秀拙相生而重秀,刚柔相济而重柔的中国特色古典式和谐。这一历史传统的现实意义之一,是它可以从一个方面为解决新时
“长三角”从概念倡导到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至今已逾30年。回溯分析这一过程从学术研讨到实践探索的发展变化,特别以“高质量”“一体化”的总要求来对标衡量,对这一战略的后续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人类生长离不开水,地域文化依水域产生和发展。淮河,是长三角最北端的大河,也是中国东部自然地理、文明生态的南北分界线。涡河,是淮河的第二大支流,老子庄子与道家学派、三曹父子与建安文学、华佗医术等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诞生于涡水流域。涡河淮河是中原文化与长三角文化的通道与纽带;涡淮文化是多元融合、开放创新的长三角文化的要素与动力之一。文章论述涡河淮河文化及其与长三角文化的历史渊源、交互影响以及现实观照与思
“徽文化”是安徽三大地域文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敦煌学、藏学齐名的享誉世界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品牌之一。以“徽文化”为例,分析探讨“檄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徽文化”的主要内容,意在发现“徽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实施包括“徽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支撑。
“康乾盛世”江南地区经济活跃、文化兴盛,袁枚是“康乾盛世”江南文人中的优秀代表,他生于钱塘,定居南京,主要活动范围亦在江南一带。袁枚一生历经仕宦与归隐,并在生前名声大显,且生活优裕。本文将从袁枚经世思想之政治思想、袁枚经世思想之经营理念、袁枚经世思想之交游思想三部分出发,梳理袁枚勤于吏治的经世思想及其选择辞官的背后原因、其钱财观和善于经营的经世理念,以及分析其在广阔的交游中表现出的处世行为,以期对
会议
中国文人画兴起于江南,即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区域。从宋末元初的赵孟頫到元四家、从明四家(又称“江南四大才子”)到新安画派、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等,文人画的勃兴和繁盛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本文梳理文人画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中国美术演化嬗变产生的重要影响,探讨文人画的内涵特质和江南文化的美学价值,透视文人画对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人格塑造发挥的作用。
赖少其先生说,“黄山是个大画院”,它滋养和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时值现当代,黄山以奇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山水文化积淀,吸引了新金陵画派的画家们。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都对黄山画艺术卓有贡献。他们数十年情系黄山,纵迹大化、通达古今画黄山,神遇迹化、深情写意画黄山,不似之似、我以我法写黄山,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黄山画作品,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黄山画画风,拓展了现代山
民国十六年(1927)3月,北伐军攻占安徽省会安庆。不久开始筹建安庆市政厅,同年11月在安徽劝业场大楼成立,是安徽省第一个设立的“市”,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市”之一,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双联市构想,对城市开始规划建设。民国十八年(1929)建设首都南京计划大纲出台,其规划理念对安庆市政建设影响甚大,尤其表现在南京“中央政治区”对安庆“新市区”的影响。至抗战沦陷,十年间安庆城市规划建设目标清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