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含氟聚合物保护砂岩文物的研究

来源 :第七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含氟聚合物用于砂岩类多孔性文物的实验室保护研究.选取了三种不同孔隙度的岩石样品,用不同浓度的含氟聚合物渗透处理后,分别进行了固化物形成周期、渗透深度、孔隙度、毛细吸水和毛细渗透、持水量、抗压强度、等温吸附、耐盐腐蚀、耐酸腐蚀、耐冻融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含氟聚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砂岩文物具有良好的加固保护功能.
其他文献
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被共誉为"日本僧侣中国旅行记中的双璧",是研究唐宋史、佛教史、东亚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珍贵的域外汉籍,其史料价值早己引起学界关注,并有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问世.圆仁、成寻日记中收录有大量公私文书,其文书样式、内容、流程,是研究唐宋文书行政的珍贵史料.本报告主要以二书中收录的有关唐宋时期地方文书为例,初步探讨唐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文书行政,来处理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单位和"专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精仿各类中国古代名瓷,其水平之高,几乎可以难辩真假.于是,如何有效鉴别中国古陶瓷的真伪,便引起古陶瓷鉴定专家、文物收藏家、陶瓷科技专家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文物事业的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90年代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不少科研单位、高校和博物馆纷纷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和陶瓷鉴定专家密切合作,深入开展了
河西地区分布有大量沙漠古城,这些古城的兴衰是在当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历史时期沙漠化的发生.通过对这些古城的相关文献以及环境考古研究,确定其废弃时代.分析表明,古城废弃的时间分布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中唐五代、明清两朝等三个时间段.其中,魏晋南北朝期间废弃的古城占19.2%,中唐五代为25.5%,明清两朝约55.3%.表
长期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成因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已有"地质时期形成"、"人类历史时期形成"及"地质时期沙层经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活化"三种代表性学说,其中第二种认识还有不同的观点,即:近200~300年形成;唐宋以来形成;长城以北是唐宋之际形成、明长城沿线是近300年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古城考察资料的整理、对野外采样的实验分析,以及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梳理,认为毛乌素沙地二千年来经历了
如何准确测定石窟中凝结水的凝结量,以及凝结水对石雕风化作用的影响,是文物保护中的难点之一,为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笔者采用密封循环干燥原理研制出的凝结水量测量装置,对云冈石窟凝结水形成机制和凝结水量进行了现场定量研究和测量,并探讨了凝结水对砂岩风化的影响。同时,在5窟、9窟内建立室内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岩石温度4项凝结水形成的主控参数,利用除湿机改变极易形成凝结水的诵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水的来源、凝结水的产生、水的运移、水的作用及所造成的风化形式、盐类的活动及分布、盐类对石质文物的作用形式、石雕风化特征等各种因素;通过模拟各种水质与不同岩石发生的作用,研究了其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水岩作用对云冈石窟岩体(含石雕)的力学和化学效应的研究,总结了水与盐对云冈石窟石雕的作用机理、作用规律及程度,为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民俗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密度分布,即东西人口密度迥然不同,存在着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即爱辉-腾冲线,这条线主要受地势、地貌、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制约。其次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且递减迅速;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的数据来自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黑河流域开展的实地调查,涉及了上游、中游、下游三个不同地区的9个县(市),包括了市区、灌溉农业区、荒漠牧业区、工业区等4种不同经济区,农民、牧民、工人、市民、一般机关干部、企业管理者、水利部门干部等7种不同人群。调查表明,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很缺乏,加上农业过度开发,造成了大面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模型的纹理分类算法,提取遥感图像的局部纹理谱特征,刻划图像整体的灰度分布特性并进行纹理分类.根据二炮某部的实际需要,将此算法与波谱分析法相结合,对某一海军基地的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地物识别,实践证明此算法对飞机分类识别的精度。
在汉阳陵众多的出土文物中,陶制文物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主要讨论了阳陵出土的陶质文物损坏的因素及文物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