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拾疑--几个大胆的假设

来源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作者在涉猎中国戏剧史的三大疑问:《孔雀东南飞》的戏剧性,《西厢记》与《西游记》的定位及中国传统舞台的空与简。
其他文献
1990年代中国大陆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90年代前半期更多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后半期则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后现代戏剧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而它自身又亟需以现代性为根本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本文从假定性、剧场性、综合性等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东张(东方戏剧)”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借鉴。
戏剧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潮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戏剧面貌,从一个时代的戏剧面貌里也折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从1980年的“走向世界”到1990年的“回归传统”,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戏剧创作。
本文与在诸多前辈已论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基础上,再求进一步阐述的基础在于:以往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系各系内)入考量,(遵)致分析(结)果或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麓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
本文讨论明代传奇的商贾。纵观明代写成的传奇戏曲,用商贾入戏的作品不多,因此可以尽量纳入讨论,避免以偏概全的立论。作品有《变珠记》、《红叶记》、《博笑记》中的《恶少年误骂妻室》和《投梭记》。虽然这些商贾角色知识配角人物,但比较他们在四个作品的语言和行动,却展示另一个有趣的局面。
康海是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戏曲家之一,但通去由于资料的局限,对于其后期(即1524年以后)的戏曲、散曲创作的了解相当有限。本文以笔者在台湾国家图书馆新发现的《沜东乐府后录》为中心,说明《后录》的发现对于目前所知的康海资料的新补充及更正,望能有助于康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沜东乐府后录》是康海继《沜东乐府》以后的另一部散曲集,卷首有康海1539年的自序。其发现是我们研究康海的文学活动,乃至其晚年生活的重要
本文拟从文学史的角度,揭示样板戏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样板戏及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向政治提出了高要求:先进、民主、实效、优化,充分茸重艺术规律,扶植艺术创造。也启示文学艺术:不要过分依赖于政治,独立比协调更重要。
“孟氏戏剧”的风格模式可以概括为“现实并理想着”、“造作并认真着”、“先锋并大众着”。现实是其根,先锋是其表,理想主义为其质, “造作并认真着”可以说正是“孟氏戏剧”的一种“坎普”风格。由于孟京辉戏剧在中国当代剧坛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关注“孟氏戏剧”,探析“孟氏戏剧”的风格模式,揭示它的意义及不足,对于本文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戏剧的走向,尤其是为先锋戏剧的发展路向把脉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与现代的复合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中一种带有普泛化的创作倾向。本文从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创作方法三个层面来具体揭示这种复合的存在,那就是思想内涵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沟通,艺术表现上传统手法与现代技巧的相互融合,以及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杂糅互渗。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复合给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带来了参差斑驳的多元色彩,客观上拓展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文学的自身存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
如果从西方的戏剧理论跳出来,用庄子的眼光来看西方悲剧,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悲剧人物的自觉意志没有认识论的依据,并且很有害;他们的行动方式愚笨而无益;他们是情感的奴隶,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理智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