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廖内省峇眼话的方言系属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尼西亚廖内省峇眼市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城市.通过分析当地华语的语音及词汇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民俗以及有关峇眼华人来源地的传说,文章认为峇眼话是源自福建泉州、厦门和漳州一带的闽南话.
其他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北大、复旦、华东师大等“985”高校为代表的“国家队”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则似乎困难重重:学校不容易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资助,校内可以动员的资源相对受限,学校在海外缺乏必要的知名度等.不过,地方性高校如果能够恰当定位,其实未必不能获得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不仅是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材的建设,成为一个学科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20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数量急剧上升,但是质量参差,良莠不齐.
韩语中有许多汉语借词.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用韩语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中韩学生学好对方的语言.下面用对比的方法来说明(其中“闽”注的是潮汕音):(1)某些在普通话中声母为零声母的词语,闽、粤、客语声母读双唇音m或b,体现了“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的特点,韩语中的不少借词也是这样:(2)某些在普通话中声母为f的词语,闽、客、粤方言声母为p、ph或h,也体现了“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
单音词曾是上古时代雅文学的宠儿,但元代以来面对日益扩大、近乎无限的社会生活,使它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难以在词汇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数量骤减.双音词更符合雅文学追求整齐、对称的审美要求,如汉赋、俪辞、唐诗、宋词里的双音词“惊鸿”、“秋菊”、“芳泽”、“铅华”、“踟蹰”、“明珠”、“狐疑”、“萧瑟”、“牵牛”、“徘徊”、“罗网”、“苍天”、“荏苒”、“伫立”、“相思”、“离别”、“多情”、“凄清”
台湾客家语言和客家文化已有甚高成分与性质在地化,此在地化的过程使得词汇中的文化意涵更与当前的土地与生活产生连结.其中,有关节日活动与宗教信仰方面的词汇,有着浓厚"在地"的关怀成分,本文藉此探析相关文化词汇的当代内涵.本文透过16个有关节日活动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词汇的深究考察,探索这批有聚合关系的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导引出一系列相关的词汇,扩大了客语词汇的搜罗方向,如此又更加深了对客家文化的理
文章对东南亚汉语方言"芭"的音义进行了全面考察,指出该词是借自南岛语和侗台语中"石头"一词的音译词.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芭"成为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过程,证明《全球华语词典》把"芭"看作是"山芭"的简称的看法应当修正.
本文从"他者"的角度,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习得汉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n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汉语观以及汉语习得经验,以期对当代美国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定喇"和"啩"都是粤方言中表示说话入主观推测的句末语气助词,本文拟从句法、语气、三域的使用情况以及主观性方面讨论二者的不同.二者都可以接于陈述句后,不同的是接上"定喇"后的陈述句其句式不变,而接上"啩"后的陈述句往往会变成问句,另外"啩"在句法使用上有更多的自由.在语气方面"定喇"更为确定,而"啩"的存疑度更高.在三域的使用情况方面,"定喇"主要用于"知域",而"啩"除了"知域"以外还常用于"言
在过去百年中,汉语社会中官方标准语与地方语言的共存机制出现了重大的改变,从一种"文言分立、两不相扰"的长期局面,转为一种标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同在书面与口语领域相互竞争的不稳定局势.本文将以双言(diglossia)理论分析此发展,并说明在标准语推广的冲击下,地方话将有可能趋于消失.本文分析了中国广州、上海、台湾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标准语推挤方言的现象,并说明除非方言的经济地位能有所提升,
本文关于美国之台湾移民闽南语语音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台中漳腔闽南语家庭成员.研究问题为:(1)三代闽南语语音的比较分析:将从声、韵、调来比较该家庭不同世代的发音人在各个音类的表现;(2)闽南语元音系统的变异:台湾闽南语通行腔的元音系统有从/i,e,a,u,o,(c)/的不对称六元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为/i,e,a,u,3/五元音或南部对称六元音/i,e,a,u,(a),3/的趋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