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A家族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ofSPSA)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来源 :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蔗糖磷酸合成酶(以下简称SPS)是植物体内控制蔗糖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通过搜索NCBI数据库获得迄今植物中所有的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序列共77条,其中全长序列43条;对全长序列进行进化分析表明,植物SPS基因分为A、B、C、D四个家族,同一植物体内有多个分别属于不同家族的SPS基因;比对A家族中进化关系很近的甘蔗SofSPSII、水稻OsSPS4、黑麦草LpSPS、竹子BoSPS基因序列,并在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扩增获得甘蔗A家族SPS基因(SofSPSA)2553bp序列,在此序列基础上,通过5’-RACE和3’-RACE方法获得甘蔗SofSPSA基因全长cDNA序列3906bp;该序列的ORF为3180bp,编码1060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ATG)位于转录起始位点后359bp处,终止密码子(TAA)后还有一段364bp的非编码序列,并带有真核生物典型的polyA尾巴(GenBank accession number:HM854011);SofSPSA与SofSPSII、OsSPS4、LpSPS、BoSPS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3%、91.8%、91.6%、91.9%,一致性分别为99.2%、87.9%、87.5%、87.8%;设计引物扩增SofSPSA基因ORF并连到pBI121上获得由组成型表达启动子35S驱动的植物表达载体pBI-SofSPSA,为进一步研究甘蔗SPS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利用甘蔗SPS基因改良作物品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WRKY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揭示普通小麦中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扬麦158为试验材料,分离到目的基因TaWRKY72-b的编码区序列,测序结果表明,TaWRKY72-b与核酸数据库中的TaWRKY72-a的序列相似度达到99%,具有高度同源性。
将高粱、玉米、谷子、小麦、长穗偃麦草、大麦、硬粒小麦等33份材料的基因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36份普通栽培春小麦和冬小麦,从1988到2009年,共做导入组合462份,处理小花数58200个,最后获得种子32769枚,平均结实率65.61%,产生变异株2085个,变异率为6.01%。产生的变异主要归纳为:叶色、粒色、穗型、株高、抗锈性、育性、熟性、籽粒生产力、千粒重9个方面,创造了大量具有利
淀粉颗粒结合蛋白(SGAPs)是结合于淀粉颗粒表面和内部的微量蛋白,大部分SGAPs与淀粉合成相关。本研究通过1D-SDS-PAGE电泳技术研究了317份青稞材料的SGAPs组成,继而结合2D-SDS-PAGE和ESI-Q-TOF MS/MS对两种优势组合SGAPs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通过构建杂交群体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了特异淀粉颗粒结合蛋白的遗传特性及对淀粉特性差异的影响;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
在水稻品种宜香B中发现了一个黄转绿叶突变体,经过多代自交获得了稳定的黄转绿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在4叶期前叶色为黄绿色,之后逐渐变绿,从苗龄4周到12周,突变体/野生型叶绿素含量比值从34.5%逐渐升高到99.4%。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gra。利用微卫星标记(SSR)将gra初步定位于第10染色体RM596和RM5620之间,进一步利用极端个体定位法把gra精细定位于标记
作物生长的养分需求主要来自土壤固有养分及肥料,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一直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粮食产量的重要因子。作物品种与肥料始终是粮食产量的两个主要贡献因素。养分高效利用作物新品种培育就是要满足肥料资源合理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国家需求,因此,培育养分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对提升我国转基因技术主导地位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将外源EdHP1基因转化小麦培育养分高效利用
谷蛋白是水稻胚乳中主要的贮藏蛋白,约占总蛋白的60-80%。谷蛋白最初在粗糙内质网表面以57KD前体的形式合成,这些前体经加工转运等过程,最终沉积在蛋白质贮藏液泡中,裂解为成熟的酸碱性亚基。任一谷蛋白转运步骤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谷蛋白57KD前体的积累,形成谷蛋白前体增加突变体,即57H谷蛋白突变体,因此它是研究谷蛋白生物合成途径的优良材料。通过对种质资源的筛选,本文获得了一份来自云南籼稻的天然57
吐丝期(Days to silking,DTS)是玉米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揭示该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为材料,对两种供氮条件下控制玉米吐丝期的QTL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高氮条件下共检测到3个与吐丝期性状相关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5.37%,其中1个位于第6染色体上,可使玉米吐丝期增加0.66天;2个位于第9染色
水稻特殊种质资源是解析水稻基因组功能的重要途径。水稻粒型(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和千粒重性状与稻米外观、产量及市场价值密切相关,发掘控制水稻粒型和千粒重的主效基因是当前遗传学家和育种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水稻成熟花粉诱变技术获得的大粒种质(JF171和JF178)和小粒种(JF222和Samba)做亲本,构建两个F2群体——JF171/Samba群体和JF222/JF178群体;应用微卫星标
鉴于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的恶化对作物抗逆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拟从青藏高原野生大麦同源克隆类钙调磷酸酶B蛋白家族基因,把这些基因转入到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根据拟南芥、水稻、高粱、栽培大麦、小麦等植物的CBL基因家族的基因序列设计兼并引物,从而获得4个CBL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然后通过环化单链介导的cDNA快速末端克隆技术(circular first-strand
野生稻是抗褐飞虱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利用以东乡野生稻为供体亲本、以协青早B为轮回亲本构建的两套遗传群体,进行水稻抗褐飞虱QTL分析与验证。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以死苗率为表型值,首先应用BC1F5群体,检测到2个抗虫等位基因来源于东乡野生稻的QTL,其中qBph2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RM29-RG157区间,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35.4%,qBph7位于第7染色体RM11-RM234区间,野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