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化瘀法联合生活方式管理治疗痰瘀互结证PCOS伴IR及对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k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结合生活方式管理治疗痰瘀互结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PCOS-IR),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胰岛素抵抗型PCOS,辨证属痰瘀互结证患者67例。将纳入研究的67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三组,分别为单纯中药组22例、单纯生活方式管理组22例、联合治疗组23例,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标(FPG、FINS、HOMA-IR),性激素指标(T、LH、LH/FSH),血脂四项指标(TC、TG、HDL-C、LDL-C)以及炎症因子指标(TNF-α、IL-6)。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三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疗效最优,其次为单纯中药组,生活方式管理组改善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BMI及WHR:(1)组内比较:生活方式管理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BMI及WHR均较之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联合组BMI下降优于生活方式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HR方面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比较,联合组BMI和WHR下降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纯中药组和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两组BMI水平下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方式管理组WHR下降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岛素抵抗指标:(1)组内比较:生活方式管理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FPG、FINS、HOMA-IR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FPG、FINS、HOMA-IR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FPG和FINS水平下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OMA-IR方面下降优于生活方式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比较,联合治疗组FPG、FINS、HOMA-IR下降均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纯中药组与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生活方式管理组FPG、FINS、HOMA-IR下降均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性激素指标:(1)组内比较:三组T、LH、LH/FS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LH/FSH水平下降均优于生活方式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H水平下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LH/FSH水平下降均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H水平下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单纯中药组与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两组T、LH、LH/FSH水平下降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脂四项指标:(1)组内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C、TG、LDL-C水平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方式管理组治疗前后TC、LDL-C水平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TC、TG、LDL-C水平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HDL-C水平下降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生活方式管理组在TC、TG、LDL-C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C、TG、LDL-C水平下降优于中药调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纯中药组与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生活方式管理组TC、LDL-C水平下降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水平下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因子指标:(1)组内比较:三组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生活方式管理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NF-α、IL-6水平下降优于生活方式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NF-α、IL-6水平下降优于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纯中药组和生活方式管理组在降低TNF-α、IL-6水平方面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结合生活方式管理较单纯生活方式管理或单纯中药调周,更能有效的降低患者BMI和WHR,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血脂代谢指标;更能改善痰瘀互结型PCOS-IR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特别是在改善月经失调、调理助孕方面,这为临床更好的治疗PCOS-IR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治疗思路。2.生活方式管理作为PCOS一线治疗方案,较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BMI和WHR,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血脂代谢指标;在调整性激素水平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疗效相当;同时,相比较单纯生活方式管理,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的优势体现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3.中药补肾健脾化瘀法结合生活方式管理能够显著调整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慢性炎症状态,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管理和中药调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85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
目的:骨骼肌减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全身骨骼肌肌量、肌力减低伴机体功能减退的,造成老年人群摔倒、活动障碍、衰弱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利后果的疾病,其与増龄密切相关,属于中医中“痿病”的范畴。随着全球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近年来国内外对骨骼肌减少症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鲜有中医对骨骼肌减少症的认识的研究,本课题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及中医症状赋分,了解骨伤科老年骨骼肌减少症病例的中
目的:观察加味苦参汤坐浴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因肛周脓肿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入院检查、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治疗组术后予加味苦参汤坐浴,对照组予1:5000的稀释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术后伤口疼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通督醒神”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此获得本治疗方案干预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均来源于2020年6月到2021年1月参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督醒神”康复方案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循证优化研究课题组。采用中央随机方法进行区组随机,将符合纳排标准筛选后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
目的:评价并比较两种针刺方法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疗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以便推广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将其中符合纳排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A组、试验组B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于术后2个小时时分别给予试验组
目的:1、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对病历进行检索并设立随访,回顾性分析“叶氏伤科推拿手法”在气滞血瘀型KOA肌骨介入治疗术后近期的疗效。2、比较分析“叶氏伤科推拿手法”与不同干预措施联合在气滞血瘀型KOA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差异。方法:1、通过HIS系统、医渡云系统检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肌骨介入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气滞血瘀型KOA住院患者。收集病历信息,采集相关资料
目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引发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疗措施见效慢、且临床疗效欠佳。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本病有一定有优势。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关利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皆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共治疗1月。分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调神潜阳”针法对卒中相关失眠患者匹兹堡随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自评医疗成效问券(Measure yourself medical outcomes profile,MYMOP)、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近年来关于郁病的辨证研究,明确郁病的常见证型及相关主次症状,从而有利于中医药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治。同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郁病气滞血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冠心病合并抑郁发作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月近20年间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郁病的相关文献期刊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记录选取文献的名称、作者、刊
目的探讨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以针灸综合疗法作为干预手段对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通过发现问题、组建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明确现况、发掘问题并分析原因、选择需要改进部分、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和总结反思并持续改进9个步骤,基于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高的问题,成立持续质量改进专题小组,全面分析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