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时刊——《独立评论》为文献基础,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以胡适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观,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群体观相比较,总结了《独立评论》中社会群体观的异同、局限与启示。《独立评论》主要探讨了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妇女五大社会群体,也略微探讨了兵士与商人群体。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拥护当局的政治立场下,在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下,《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观具有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偏重改良途径以及救国迫切的共同特点。但是,虽同为《独立评论》的撰稿人,这群知识分子无论是求学背景,还是人生历程都不尽相同,因而他们的社会群体观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救济农民应该复兴农村还是发展工业、留学生派遣问题、妇女如何兼顾家庭与职业、工会废立以及裁兵问题的五个论争中。与马克思主义者相比较,虽然《独立评论》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者都同样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前者认为社会重建的重心在知识群体,而后者认为工农联盟是社会重建的核心群体;前者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偏重于通过改良途径改善各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而后者则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真正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地位。在“独立”与“自省”的精神指导下,《独立评论》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社会参与精神以及爱国救国的情怀值得我们当今知识分子学习,他们所提出的部分建议与措施也非常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救国心切、偏于改良途径,这群知识分子难免急于求成,体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且偏于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