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评论》中的社会群体观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时刊——《独立评论》为文献基础,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以胡适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观,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群体观相比较,总结了《独立评论》中社会群体观的异同、局限与启示。《独立评论》主要探讨了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妇女五大社会群体,也略微探讨了兵士与商人群体。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拥护当局的政治立场下,在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下,《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观具有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偏重改良途径以及救国迫切的共同特点。但是,虽同为《独立评论》的撰稿人,这群知识分子无论是求学背景,还是人生历程都不尽相同,因而他们的社会群体观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救济农民应该复兴农村还是发展工业、留学生派遣问题、妇女如何兼顾家庭与职业、工会废立以及裁兵问题的五个论争中。与马克思主义者相比较,虽然《独立评论》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者都同样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前者认为社会重建的重心在知识群体,而后者认为工农联盟是社会重建的核心群体;前者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偏重于通过改良途径改善各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而后者则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真正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地位。在“独立”与“自省”的精神指导下,《独立评论》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社会参与精神以及爱国救国的情怀值得我们当今知识分子学习,他们所提出的部分建议与措施也非常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救国心切、偏于改良途径,这群知识分子难免急于求成,体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且偏于理想化。
其他文献
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对个体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性别角色意识。本研究基于“2006年中国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
近年来,残疾人社会支持的研究受到持续关注,社会各界主要是在社会保障、就业以及康复等方面给予残疾人客观物质支持,提高其生活水平。然而,一方面残疾人由于长期经历较强的应激事
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之一,是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健全社区自治,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它的参与有助于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因
半边户与家属工是产生于我国特定历史阶段、有着“中国国情特色”的群体,这一群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同时也承载了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与苦难,逐渐沦落为社会弱势群体。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尊老敬老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扶助来完成养老。然而,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以及城市家庭照料功能的急剧弱
网络的崛起使“地球村”的梦想变为现实,同时也使跨文化交流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即跨文化交流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同时并交互地展开,这种新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s村现存的人际信任状况,并且在运用实践过程分析理论探讨S村村民信任机制的形成、信任的强化或弱化及信任的断裂或维持等方面的基础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在经历了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至今这两个阶段的演变后,仅出于对某些行业和职业劳动者的保护角度规定了提前退休,以及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