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系簡帛文字字用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系简帛文字诸多层次、全面深入的研究是伴随着楚系简帛文字材料的不断发现、刊布而得以实现的。文字考释是基础,文本文献的研究是题中之义,其他许多方面的研究则是其进一步的拓展。众多研究之中,已有学者在字用方面有所注目,然而对字用进行全方位考察的还很少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此领域进行比较全面地展开。  本篇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题目的形成、所要达到的目的、研究方法与步骤、内容和结构等作了交代。  第一章对战国文字研究历史及楚系简帛文字材料的发现、楚系简帛文字研究现状略作陈述,并对楚系简帛文字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主要是在宏观上对楚系简帛用字进行考察。首先对何为字用以及字用研究的意义予以申论;接着我们又对如下几个方面作了研究:对楚系简帛文字的字量作一概说及对这庞大的字量後面所包蕴的内容进行探讨;用字频统计法对常用字加以考量;从文字使用分布的载体与领域对通用字进行考辨;对专用字的产生与分类进行了讨论;对新造字及其大量产生的原因我们也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着重从微观的、动态的角度来对楚系简帛中数种用字现象进行研究。本章将从字际关系这个层面来作探讨,我们具体讨论了异形同用(也称“数字一用”)、同形异用(“一字数用”,包括“音近借用”)、形近混用、义近换用、错位互用、区别为用等。  第四章主要从楚系简帛文字形体分析这个层面入手,讨论了增益(包括增益无意义的羡画;增益有意义的偏旁:增益形旁,增益声旁)、省简(包括省简笔划、省简形旁、省简形旁的一部分、省简声旁,兼论了特殊省简)、变形、义近偏旁换用、位移通用、形近偏旁换用等。在第三章及本章里,笔者依据这些字用特点与规律,辨正了一些说法、重新考释了个别楚系简帛文字。  因为合文在整个古文字阶段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更有持久性,所以楚系简帛文字中的合文运用,我们同样也要论及。在第五章中只简要讨论了楚系简帛文字中合文的组合多样、多加标志、高度省简三个特点,我们利用楚系简帛文字合文的这些特点对楚系简帛中一些已经释出的合文重加审视,提出自己的看法。  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以报刊为主的现代大众传媒登上历史舞台,对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长篇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刊的大量问世及其对长篇小说的大量连载,改变了长篇小说的生产
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众媒体进入产业发展期,一种全新的传播语境或者说媒介化环境形成。大众媒体由幕后走向前台,主动介入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活动,将文学置于文化产业的行列,用媒介市
本文是在梁庭望先生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下,进行的文学研究。“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具体分四个文化圈和十一个文化区:即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包括黄河中游文化区和黄河下游
本文分三章探讨了周密的《武林旧事》。  第一章论述了《武林旧事》的版本和内容。《武林旧事》版本在元明清都有,其中明代的版本系统流传比较复杂;其内容则以宫廷典仪和风俗